1.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2.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

3.阴历十月十五是什么节?

4.老爷的详细解释

5.天禄山赏梅介绍天禄山赏梅时间

6.黄冈镇的地理环境

7.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8.潮州简介导游词

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饶平2022年春节天气预报_饶平2022年春节天气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中国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阴历十月十五是什么节?

≡ 冬 至 ≡

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在哪一天,每年不一样。潮汕民间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民谚,指的则是阴历。而阳历日期则非常准确,多数年份是在12月22日,但也有在12月21日或23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潮人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极,影极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潮汕地处北半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长夜漫漫的一天,因此,民谚有“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还有“冬节夜,啰啰长,糯米丸未食天唔光”的民谣。“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俗谓“添岁”或“小过年”的别称。 冬至这一天的天气与整个隆冬天气及农事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谚有“冬至无雨一冬晴”之语。潮汕冬至的农谚及保健谚语富含民俗风情与气象内容:“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节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无刈,一夜脱一箩”二“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还有:“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冬至地干燥,钟响人咳嗽”。 节令的谚语,是潮人先贤实践经验的总结。 冬至交九 潮汕冬节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与“九”有独特之联系,使这个节日腾溢出哲理味,却又有厚淀文化底蕴。 析“九”。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俗谚说;“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了,潮人也有“数儿”的习俗。按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饶平县诗人杨继钦撰冬至联云:畅月时来终短晷;仲冬日至给长阳。畅月、阴历十一月的别称。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应上述“仲冬节”别称的时令特点之解析,又说明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正善要压倒邪恶了。 卜“九”。这个卜取预测义。饶平杨继钦又撰二冬节联。 一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时俟雪兆丰年; 二为:日至香闺添绣缕;冬分缇室动飞灰。 二联皆扣冬至析“卜”之良俗,“吹葭’、“飞灰”二难点须从“葭灰”之释义去理解: 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 会自行飞出。 从联可见潮乡前有卜“九”之习俗,揭阳榕城有谚云:“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除夕)交,冬节在月中,无冻又无霜(暖冬),冬节在月尾,寒 冻正二月”。又;“冬节乌,年夜酥(晴暖),冬节红,年夜淋(春节阴晦有雨)”潮人以此预卜“冬至交九”气候颇验。 寓“九”。揭阳榕城店街有条九龙巷,住户林姓,原籍霖田都,父生九子,入城创业,建立宗词,左巷遂名九龙巷。冬节祭祖时以四枚红甜团置于红桃粿上。九与久、四与世、团与传同音,这个民俗活动便有“龙生九子”、“世代相 传”的深长寓意。 写“九”。揭阳榕城西门菱角池“草庐”主郭笃士曾作一九对联,每联九个字。联云:日长风软花影刚相照;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联写冬节外网时空景观,下联意出曾写《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之苏轼的名篇词句。 画“九”。潮乡的画“九”不同于北京和中原之画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图》而是图形于粿品上,如惠来县冬节日粿品有称为大团的,它又分为二类:一类叫大红四,表现贴满染红的米粒,顶端叠放着多种颜料剪成的小花片,称为团花;另一种没贴上红米,在光滑的表面上,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样、动物图形或图案,称为毛团,是惹人欣赏的手工艺品,为冬节增添了巧趣和艺韵,在粤东民俗史上因罕见而珍贵。 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节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节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节丸”。“冬节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节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节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九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相传有2个原因: 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古时每年秋天,都是的季节,凡犯死罪的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 岁 时 节 日 ≡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早餐用斋菜礼佛、拜神,合家人吃素。 平时常吃粥习惯,此日要吃干饭,含意在出远门不遇雨之兆。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 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亲朋友熟识者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还有“初一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挂”的俗语。 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连续不断,神庙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称“初五过,各人觅工课”,人们才开始进行正常工作和生产劳动。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人 日 七 样 菜 ≡

正月初七本地风俗,有食一种叫七样菜的习惯。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 这种风俗习惯最早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因而初七称为人日, 也称“人胜节”。人日必须食一种用七样青菜作成的饼食,往后没作那些饼而直接食七样菜。 潮汕地方把七样菜在锅中煮熟后于中午吃,称“七样羹”。这七样菜一般取萝卜、厚合菜、葱、大蒜、韭菜、芹菜、春菜。 因为萝卜取“清白”; 韭菜俗称久菜,与春菜一样取“长年回春”; 葱取“聪明”; 芹菜取勤劳; 大蒜、厚合菜取“诸事合算”。 在吃前长辈总要说: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百事无忌。 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此时,春气生,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心愿。

≡ 正 月 初 九 ≡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 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初八为谷日, 初九为天日, 初十为地日。 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 ; 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 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 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 元 宵 节 ≡

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 最盛名的当推潮州。 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 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 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

≡ 清 明 ≡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 味甘甜, 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混成粉末,过筛出粉精。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 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 端 午 节 ≡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究其端午来由,俗称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月三个五,即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第一个五,是五月开端的五,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祭祖先,蒸“栀粿”,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祭祖先,蒸“栀粿” ——端午时节,潮汕千家万户喜爱做栀粿美食的风俗世代相传,加工制作精细,配制方法考究,美食风味独特,且有助消化,增食欲之功。 栀粿的原料为糯米,古代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配入捣碎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浸泡滤渣成为**药液,然后又再用铺姜碱液拌匀(铺姜是潮汕通称的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浸水滤渣取液)时下因加工工序麻烦而难得,故常用碳酸氢钠(苏打粉)加入浓茶水与糯米浆(粿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炉火蒸熟便成粽**晶莹润滑的香喷喷优质栀粿。 主妇们喜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白瓷盘上,用白砂糖蘸粘着美食,甜润爽口,凉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爱。 古代潮人世传五月为“恶月”,此时阴气萌生,毒瘴猖獗,时疫流行。端午时令气候炎热,蚊蝇孽生,病邪袭人,在缺医少药的岁月古人采取“时节做时粿”的既美食又防时疫的科学加工制作粿食方法,以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故称得是时令的保健粿食。 现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清热泻火,除烦解郁,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潮汕人家端阳食栀粿,清热祛疫助消化,真是妙极,今日,端阳时节,市场街道粿品摊档也纷纷加工应市,满足市场供应。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端午包粽——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 食粽球——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

老爷的详细解释

⑴.旧时对官绅的称呼,或官绅的自称。

《元史·董抟霄传》:“贼众突至 抟霄 前,捽而问曰:‘汝为谁?’ 抟霄 曰:‘我 董老爷 也。’”明 朝鲜 李民宬《敬亭先生续集·朝天录》:“军门(袁可立)曰 :‘(三月)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 清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光绪庚辰六月二十四日》:“老爷之名,实起 南宋 ,而《元史》始见之。爷者父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五:“前 明 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馀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

⑵.对有一定身份的男子的尊称。

《水浒传》第十七回:“老爷,今日事已做出来了,且通个商量。”《红楼梦》第五一回:“老爷且别去,我们小爷啰嗦,恐怕还有话问。” 鲁迅 《呐喊·故乡》:“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⑶.旧时官僚地主的门客、仆人对男主人的通称。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鲍廷玺 道:‘我在老爷门下,蒙老爷问到这一句话,真乃天高地厚之恩。’”《红楼梦》第三四回:“ 袭人 道:‘论理 寳二爷 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要老爷再不管,不知将来还要做出什么事来呢。’”

⑷.儿女对父亲的称呼。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二折:“老爷休道一桩事,就是十桩事,你孩儿也依的。”《红楼梦》第十七回:“ 寳玉 道:‘老爷方才所说已是。’” ⑸.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红楼梦》第三三回:“ 王夫人 哭道:‘ 寳玉 虽然该打,老爷也要保重。’”

⑹.一种讥讽的称呼。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译文》﹞第三期得检查老爷批云:意识欠正确。”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

⑺.旧俗对神灵之称。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 钟相 , 鼎州 武陵 人,无他技能,善为诞谩。自号老爷,亦称 天大圣。言有神通,与天通,能救人疾患。”《金石萃编·金大安砖刻》:“ 大安 二年四月三十日未时,老爷感化 赵 门 白氏 ,舍地建庙。”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

⑻.旧时某些地区对出家人的尊称,不分男女。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杜慎卿 道:‘我是来拜 扬州 新到 来老爷 的。’”《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虔婆出来看,原来是 延寿庵 的师姑 本慧 来收月米。虔婆道:‘阿呀!是 本老爷 ,两个月不见你来了。’”

⑼.方言。称外祖父。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

⑽. 明 代宦官对死去皇帝之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自序》:“按皇城中旧制,凡内臣奏事,称呼列圣则某年号老爷,今上则万岁爷。”

⑾.陈旧;使用不灵便。

如:这机器老爷得很;老爷车床。

动漫中的老爷

《黑执事2》中的老爷

◆亚洛斯·托兰西◆(Alois Trancy)

又译:阿洛伊斯·托兰西 、亚洛斯·托兰斯、亚洛斯·特朗希、亚洛斯·特兰西、阿罗伊斯·杜兰斯等

真实姓名:吉姆·马肯、吉姆·麦肯

CV:水树奈奈

拥有闪亮金发的伯爵,幽蓝色的眸子,看起来像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实质是

难以捉摸深浅的,被黑暗囚禁的孩子。

故事发在1889年夏天,当时他的年龄为14岁。

第八话中显示,特兰西只是一个平民小孩,因父母双亡后被人唾弃而恨村子里的所有人,想让所有人死去。父母死后唯一的亲人是弟弟路加。村民们死亡后,弟弟亦莫名去世。此后,特兰西被卖到了特兰西伯爵的府上,成为了特兰西伯爵的娈童。这个时期召唤了蜘蛛执事克洛德·弗斯塔斯,抓住机会蒙骗住心理扭曲的上代当家,骗取当家的好感成为托兰西家族的下一代当家。并对克洛德·弗斯塔斯产生了依赖的感情,后来却被克洛德嗤之以鼻,契约标记在舌头上。

从克洛德处得知弟弟卢卡的凶手为塞巴斯(其实是汉娜),并知道塞巴斯对夏尔的灵魂十分执着,所以想要得到夏尔,从而玷污他的灵魂,使塞巴斯得到比死更加痛苦的惩罚。亚洛斯对弟弟的感情是无比深厚的,在冷酷的外表下,有一颗脆弱需要温暖的心。

因为是特兰西家族的当家,所以被称为老爷。被称为女王的蜘蛛。片中出现的“yes、your hingness”的回答是克洛德用来“控制”老爷的话(老爷深爱的弟弟所说过的话)。家纹是蜘蛛图案,蜘蛛腹部有T字形镂空,是家族姓氏Trancy的首字母。

佩有特兰西家族戒指一枚。为红色宝石,镶12颗钻石,指环与底座由黄金制成。红宝石象征着自由,勇气,热情。戴在阿洛伊斯的右手食指上。

性格怪异扭曲,感情起伏很大,表情变化速度很快。

属于非常标准的 诱受

第8话被克洛德杀死(其实那天死神也要拿走取走他的灵魂),因为克洛德对夏尔的灵魂更着迷,所以对他不再感兴趣),并被汉娜挖去左眼。克洛德将他的灵魂装入家族戒指后拿走。第10话,因汉娜托兰西的灵魂在夏尔的身体上!第十一话中:与汉娜定下契约。第12话(完结):最后灵魂被汉娜吞噬、随着克洛德的身亡而消失。

解释5 潮人的信仰崇拜,按专家学者的话说,叫“多神崇拜”。祖宗崇拜、自然崇拜、佛道诸神一起拜之外,更有一大堆遍及各个行业、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民间俗神”(如“床脚婆”、“司命公”,等等)可供祭拜。可以说,潮人要拜、可拜的神明实在太多了,于是,级别不分高低、神庙无论规制,人们也就将所拜的神明,女性的基本统称“娘娘”,男性的一律唤做“老爷”,而不去管这神明是哪一路的、什么个出身。因此,进了庙、烧了香但喊错神的事,也就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潮汕民俗大观》开篇即云:“潮汕父老传下一句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该书“绪论”),“八节”作为重大节日,于潮汕各地是基本一致的,一番隆重的拜祭自然也是肯定的。除此外,各地还有各地自己五花八门、侧重不同的习俗,但不管多寡,如再算上夏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潮人想拜的话,一年到头可以拜个不停。这种情况,200多年前的“外省人”蓝鼎元、大名鼎鼎的蓝县令,是很看不惯的,在《潮州风俗考》中,他毫不客气的数落:“佞佛之余,流为好怪:石或能言,树或能灵;厕间古柩,亦神亦仙,酒肉香纸,男妇趋若狂焉。…其败坏风俗不可言也。”“鬼怪盛而*邪兴,庙祀多而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蓝鼎元论潮文集》P.85-86)。潮汕这种风俗可上溯到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从蓝公笔下,起码也可知200多年前即是“盛况空前”的了。

潮人的信仰崇拜,虔诚与认真是不用怀疑的。但这种虔诚与认真,并不是指人们真的都信佛、信道,否则,岂不是满大街都是披袈裟的或穿道袍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信徒式的修行。这种虔诚与认真,说到底是一种世俗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用专家学者的话说,就是“人制造神——人受制于神——人利用神:这是神与人关系的三部曲”,“从总体上说,汉民族崇拜一切鬼神,‘遇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但人们烧香磕头,大多带着明确的目的。神佛世界神官鬼官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掌管的不同部门,使人们求神佛办事时,总是各拜各的神。于是,求神拜佛、磕头烧香时候,敬仰的因素少了,实用功利的成分多了。…人们为神灵定等级,为神灵划定管理领域,就把自己的社会分工与鬼神世界畸形地联系起来。…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是要请他们保佑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获得更多的利益。实用的心理,改变了人们创造这些神灵的初衷,也改变了这些神灵所具有的本来内涵。…人对神的目的变了,神与人的关系也就自然会发生变化”,总而言之,因“求”而“拜”,所“拜”为“求”,就是一种现实性、甚至是现时性的“利益交换”,“在汉民族的鬼神信仰史上,究竟是鬼神掌握着人的命运,还是人掌握着鬼神的命运?即使从信仰及其文化心理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渺小的人掌握着巨大的神灵”(《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P.171-177)。

那么,渺小的人又是如何“掌握”着巨大的神灵的呢?

《潮汕民俗大观》(P.217)里有一个有趣记载,原文照抄:潮安龙湖乡的神偶为全国最多,每个神庙神殿都有大大小小的神偶,有“龙湖老爷葱园宫”的俗语。传说早年该乡有一尊“老爷公”腹下装有一把不固定的木质,神偶身上的棉袍把它遮住。妇女到庙里祭拜时,如要祈求得子,就偷偷摸动这神偶的木或偷偷把它脱下拿回家中床上放一两天,以求产孩子。到了正月,游神的时候,就要先检查这神偶身上的装置是否完整,方可出游。有时发现这神物不见了,是谁脱去呢又不知道,怎么办?“治宫”(庙祝)就要敲起铜锣,穿街穿巷去追回来。怎么喊呢?直说又不好听,就改为“细小物”了,“谁脱去老爷的细小物,赶快拿回来呀,老爷要出游呀!锵!锵!”反复这么喊直到拿走的人家把它偷偷交回来再挂上才可出游。

神州大地潮汕大地,并不见得每尊“老爷”都有“细小物”,但龙湖乡管生小孩的这尊就有,换句话说,就是想让“老爷”有“老爷”他就有,事皆人为。有之外,甚至还可以名符其实的被“掌而握之”,看来,这尊“老爷”的“细小物”还是挺管用的,要不也不会被人揣走、害得庙祝要穿街过巷去追回来。“老爷”的“细小物”管用到什么程度呢?考不考得上秀才这等功名大事也跟它有关(当然,这是发生在他乡的故事了)。宋代就已问世、明清广为流传的《笑林广记》(P.21)载有这么一则笑话,原文如下:其年乡试,一县脱科诸生请堪舆来看风水,以泥塑圣像,卵小不相称故耳。遂唤妆佛匠改造,圣人大唱曰:“这班不通文理的畜生,你们自不读书,干我卵甚事。”意思是说:某年某县,一群自己不好好读书的“畜生”,考不上秀才,就去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问题何在,风水先生研究后认为,问题出在学宫里泥塑的孔圣人,其“细小物”塑得太小了、比例不相称,于是,就请修造佛像的工匠予以专门“改造”,引来孔圣人委屈的大哭大骂…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日:“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揭开面纱,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三山国王庙。祀巾、明、独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国王庙是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此外,潮汕各县及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均有三山国王庙。

二、土地庙。俗称土地公庙,通称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间相传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庙。祀雨神。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著名。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其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父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移居临安,时年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开府于南剑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号召四方起兵护宋。谢翱激于爱国义愤,倾家赀,赴国难,率乡勇投奔文天祥,并被任命为“谘事参军”,其时谢翱27岁。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复梅州,攻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妻子毋氏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字醉仙。后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寻得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待机组织抗元。谢翱为使潮汕一带乡民不忘宋国,激发抗元情绪,选择农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诞辰日,举行“长春节”活动。为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随口称纪念“风雨圣者”。现在,揭东县玉滘镇大滘村“风雨圣者庙”,就是当年谢翱倡导的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寄托和体现。

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揭阳市谢翱研究工作小组决定,建“谢翱纪念堂”。1995年11月7日,在揭阳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揭阳市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大会期间举行了奠基仪式,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乡亲600多人出席。坐落在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纪泽湖畔的谢翱纪念堂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4月8日落成揭幕。

四、天后宫。祭天后圣母,系传说中的保护航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省莆田湄洲湾的一个渔村。其父林愿是福建望族之一,母王氏。传说林默娘出生时屋顶祥云缭绕,生性聪慧,八岁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能晓天文,习水性,多次搭救遇难船只。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岛峰顶上“仙化升天”,终年 27岁。此后,人们纷纷传说林默娘身披盛装,飞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难的人,遂被尊为海上女神。天后圣母庙遍布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港澳等地。潮汕各县市均设有天后宫,较著名的有:妈屿新老妈宫、樟林天后圣母宫等。

五、韩文公祠。祭韩愈(?68~824年)。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一月,因谏迎佛骨而被宪宗皇帝贬为潮州刺史。他刺潮八月,兴学育才,政绩卓著,而被潮人尊称为“文公”。潮人为了纪念他,把潮州的双旗山改称韩山,流经潮州全境的恶溪改称韩江,相传韩愈手植的橡木,人称韩木。潮州有昌黎路,揭阳有韩祠路,还有纪念性建筑景韩亭、观韩楼、仰韩阁、昌黎坊等。除此之外,潮汕现有韩祠二处,一是潮州韩文公祠,二是潮阳灵山寺西庑的韩祠。台湾西势的内埔乡也设有韩文公柯。

六、晏侯庙。祭齐国大夫晏婴。该庙坐落在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村。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后历经多次修复。现庙门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门额由该村文士蔡乃秋手书。尤为宝贵的是,该庙内有牌坊一座,为明万历年间建庙时建筑,拜堂上书“作中流之砥柱”,为同治三年遗迹。程洋岗晏侯庙是潮汕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座,省内外也甚为少见。汕头市蛇东的晏公庙是否也是祭晏婴,已无据可考。

七、凤岭宫。该庙位于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凤岭之上,祭南粤王赵佗,同时供药王孙思邈及东岳大帝(商纣时的武成王黄飞虎)。澄海地方志称,凤岭宫占地约六亩。现该宫只留下残迹。祭南粤王的庙宇,潮汕也竟此一家。

八、圣王祠。祭陈元光。陈元光(675~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颖,13岁已博通经书,喜韬略兵法,文武全才,为唐高宗一代名将。著有《吉光集》、《玉钤记》、《龙湖集》,现只有《龙湖集》传于世。唐仪凤二年(677年),年仅21岁的陈元光以鹰扬将军代领父职,负责平定泉(州)、潮(州)的“蛮獠啸乱”。经过大小百余战,俘获万计,岭表以平。自那以后,潮泉 20多年无战乱,人物辐辏,文化渐开,帆船如云,鱼盐成阜。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任漳州首任刺史,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兴教选才的措施,为漳州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潮州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景云二年(?11年),陈元光在一次平定蛮寇在潮州作乱的战斗中牺牲,并被封为“豹韬卫镇大将军”,诏命立庙。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又迫封为“开漳圣王”。漳潮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立庙建祠。圣王庙主要集中漳、潮、台一带。潮汕地区主要有饶平“圣王祠”、南澳“圣王庙”等。

九、宋帝庙。祭宋末二皇帝。宋帝庙位于陆丰县甲子镇,又名进食亭。庙甚为简陋,有帷幔蒙帝像于中。民间传说求福消灾甚灵。相传宋帝昺逃至潮汕乘船进入陆丰前夕,已有范姓者夜梦犬吠之声,有贵人前来的先兆,故当宋臣护帝进入港口登岸进驻时,范、李、吴三姓争相进食,当得知来者竟是宋帝时,都跪请恩赐。其时宋帝的处境,实金口难开。范氏要山,李氏要海,吴氏要沙坝,帝均点头。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范山、李海、吴沙坝”的俗语。

十、大忠祠。祭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朝臣、大文学家、诗人。祭文天祥的庙宇有潮阳东山大忠祠、海门莲花峰忠贤祠。

十一、陆公祠。祭南宋丞相陆秀夫(1236~1279年)。该庙宇有潮州韩山陆公柯、南澳县城城隍庙左侧的“陆、张二忠祠”。

十二、陈元帅庙。祭陈吊眼。陈系福建省漳州白叶乡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领袖。饶平县新圩镇四百岭山南麓的长彬村前,有陈元帅庙。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村有陈吊王寨遗址和祭拜庙宇。

十三、龙尾爷庙。祭虱母仙何野云。何系元末明初人,扶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激战于鄱阳湖(今江西境内),在九江中箭身亡。失败后,何野云心灰意冷,从江西徒步至潮阳县,经常为人看病、相风水、卜卦,在民间颇有影响。死后,人民立庙纪念他。潮汕祭何野云的庙宇达20余座,主要有:潮阳贵屿何仙陵、潮阳仙湖福天宫、揭西黄山王公庙、汕头岐山古庙等。

十四、三保公庙。祭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该庙位于南澳县深澳古城东门外。郑和系明朝宦官,原名文和,回族,小字三保,故称三保公。

十五、周王二公庙。祭清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清康熙年间,清廷为断绝台湾郑经部队的粮草接济,曾强迫祖国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人民流离失所。周、王二公为沿海居民展复回乡、光复民生做了不少工作,深受沿海人民拥戴。惠来县沿海人民为了纪念周、王二公,修庙宇20余座。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隆江镇龙溪河畔的巡抚总督庙。

十六、鹳巢古庙。祭陈尧佐(963~1044年)。陈系北宋宰相。宋咸平二年(999年),以开封府推官转任潮州通判二年。在潮期间,他修孔庙,建韩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学。时鳄鱼肆虐,张氏子为所吃,尧佐命吏往捕,以百夫曳之出,烹诸市,作《戮鳄鱼文》。潮人为了纪念有功于民的陈尧佐,特修庙纪念。现存纪念庙宇有鹳巢古庙,规模较大。

十七、马安庙。祭明揭阳县令冯元飚的都头马安。马安因缉拿强盗,因公殉职。冯县令在其殉职的揭阳县马鞍山上建庙祭拜。

十八、将军庙。祭一未知名将军。鸥汀寨内的将军庙祭的是唐二晶将军,也不知其真实姓名。据传,古时该将军在现汕头埠一带沿海剿海寇而船沉身亡。现汕头内充公等地可见将军庙多座。

十九、关帝庙。祭关羽(?~219年)。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以忠、义、勇、信而著称。潮汕的关帝庙遍布各地,又有武庙、武帝庙等名称。现在一般的生意人及商铺都祭关公。

二十、孔庙。祭孔夫子。孔庙又名文庙、学宫。潮汕较著名的有揭阳学宫、潮州学宫、普宁孔庙等。旧时,学童念书必拜孔子爷,学堂必设孔圣灵座。

二十一、城隍庙。祭城隍公。城隍被视为古代城镇保护神。有县必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庙,但潮汕九县十城隍。旧时揭阳县除县城有城隍庙外,棉湖镇也有一城隍庙。潮人视城隍老爷为护城神、保国爱民的好官的化身和阴间公正的判官。潮汕的城隍庙,揭阳城隍为之最。

二十二、双忠庙。祭张巡、许远二将军。张、许二将军是唐至德二年(?57年)为平息安禄山之乱而战死的忠勇将军。潮汕的双忠庙,又称祖庙、双忠行祠、双忠铜辊祠等。

二十三、真君庙。祭晋朝名医吴猛、许逊和北宋名医吴骑。吴猛,生于三国吴末,江西豫郡西安县人。他自幼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后云游求师,道法精深,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为民除害,深得人民爱戴。许逊,是吴猛的弟子,生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相传,其母亲梦神鸟送下神珠,吞下怀孕而生下许逊。逊未足月,已聪敏异常,过目成诵,无师自通。后师吴猛,再师王朔、女仙谌母,取得列名上清的资格。潮汕的这类庙宇也称炼丹古庙、灵济宫、感天大帝庙、英灵古庙、慈济古庙等。

二十四、玄天上帝庙。祭玄天上帝。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并将它们分为四组,称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同为道教的护法神。后来,玄武被说成是奉玉帝之命镇守北方的统帅,封为上帝。潮汕各地称这类庙宇为玄帝古庙、真武官、北帝庙、元山古庙、玄真庙、永昌古庙、真武古庙、夏祉古庙。

二十五、伯爷公庙。祭伯益公,也称伯爷公。伯益系夏朝大禹帝时的大功臣,助大禹治水有功。按潮汕人的说法,伯益公主持开山劈路,制服了老虎。故有“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的说法。潮汕各地,伯公庙很多,如伯爷公庙、威灵古庙等均属。另外,潮汕还有专门祭大禹的水仙庙。但不知何故,潮汕的伯爷公庙比水仙庙多,祭伯益比祭大禹多。这种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值得研究。

二十六、东岳庙。祭东岳山神。东岳是泰LU主峰玉皇顶的封号,也被诏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世人称,东岳大帝“掌管人间生死贵贱,主召人魂修短之阴曹冥府君。”潮汕东岳庙有潮阳、饶平二处。

二十七、宋太祖庙。祭宋太祖赵匡胤。该庙位于饶平县三饶镇河口乡后埔。

二十八、神农庙。祭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潮汕的神农庙,也叫先农坛。

二十九、文昌祠。也叫文昌阁。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澄海神山、普宁县洪阳镇、惠来县城均有文昌祠、文昌阁。

三十、木坑圣王庙。祭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忠诚主子重耳,有“割股啖君”的传说。潮汕地区的木坑古庙、金砂冢庙、南楼古庙、介公古庙等,均属这一类。

三十一、吕祖庙。也叫仙师公庙。祭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同宾,本名琼,字伯玉,亦名绍先,出家后才改名岩,字洞宾。俗语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成为游行世间、普渡众生的神仙的代称。此外,潮汕还有同时祭吕洞宾、李铁拐二仙的龙砂古庙,祭李铁拐的仙爷庙等。

三十二、字祖圣庙。祭字祖仓颉。位于揭西县金和镇的蜈蚣岭。

三十三、南海圣王庙。祭海神。因潮汕临海,古代没有预报天气的设备,只有寄托于神仙,求海神保佑,属自然崇拜。潮汕沿海的圣王庙、龙王庙等均属。

三十四、雷神庙。祭雷神,属于对雷电自然天象的崇拜。除此之外,还有天公庙等。

桃围两帝同天庙

另外:"老爷"还代表了蝙蝠侠中的布鲁斯·韦恩。

天禄山赏梅介绍天禄山赏梅时间

1.天露山赏梅花时间

云浮天姥山是广东赏梅花的好地方。每年12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天禄山梅花节准时开幕,这是梅花盛开的最美时节。

2.天露山赏梅花时间多长

I吴韵山

入选理由:

云山位于石城镇,云云浮市安区,海拔1140米。它是云雾山脉东北部的主峰,呈东北走向。峰顶常年云雾缭绕,景象众多。大云雾山山麓,山峦叠嶂,林中翠竹。方圆数十里之内,山峦叠嶂,云气冲天,山高谷深,云蒸霞蔚,四季鸟语花香,景色绝佳。

二、大金山

入选理由:

金山,又名大昌山,是云浮第二高峰(仅次于云浮海拔1140米的大云山和大海。大昌山山峦重叠,气势磅礴,云雾常常遮住一半。这高清山是孤东八景之一云浮安县。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层次。随着海平面的升高,植被分布的顺序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地和其他奇花异草。每个季节每个海拔都有不同的森林风景。冬天,山顶的温度可以低至0度以下。山上所有的植被都会被霜冻住,山上会披上银妆。晶莹剔透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山顶,风凉凉地吹着。看着云浮周围的景色,山青云绿,山一样的辽阔,寂静,壮美。

三、天禄山

入选理由:

天禄山,北接新兴,南接开平,是新兴县最高的山。这座山地势险要,云雾缭绕。满山遍野都是花,四季如春。杜鹃花、梅花、麻雀花、石榴花、山茶花、桫椤以及各种珍稀花木构成了一个绿色的宝库。茂密山林中的空气每立方厘米含有10万个负离子,是天然的氧吧。在露山脚下,到处都是梅花。每到隆冬时节,十里梅花齐开,洁白如雪,晶莹如玉,蔚为壮观,芳香四溢,清澈深远。

四。香窝山

入选理由:

又名飞天蚕,距县城约25公里,山高800米。山上长满了树,茶树,云,新鲜的空气和优雅的风景。是一个亲近自然,远离喧嚣的好地方。

五八排山

入选理由:

罗定是罗定东南部的最高峰,海拔1080.5米,有八排山船。这座山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当你看到山上的草原、树林、花草,还有自由自在的牛群,你会感受到最纯粹、最自然的美,尤其是在拥挤、忙碌的城市呆久了之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无拘无束的放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不及物动词云贵山

入选理由:

罗定的云贵山,因经常出现云。云贵山海拔300多米,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如果气候适宜,云贵山早上被山腰上的大量云朵包围,从而形成云海,是人们休闲和拍照的好地方。

七。鸭坡基山

入选理由:

罗定鸭坡基山风电场位于罗定市龙湾镇。大型风机33台(其中罗定25台,新沂8台),每台风机柱高70米,翼径80米。产生的电力经过高压输电线路,到达罗定电网。

罗定鸭坡基山风电场地处海拔较高,森林茂密,山花盛开,牛群成群,山顶云雾频繁,景色宜人。

八。乐瞳大山

理由

位于郁南县城区东北部,总面积806公顷(12090亩)。大王山为高丘地貌,主脊自西向东,最高峰247.6米。山体地形如拳头,从主峰向四周倾斜,形成起伏的丘陵地貌,其中分布着许多长短不一的山丘和水库。

从010年到1010年,天禄山一直是最美的,因为这座山的形势是巍峨的,雾蒙蒙的。满山遍野都是花,四季如春。杜鹃花、梅花、麻雀花、石榴花、山茶花、桫椤以及各种珍稀花木构成了一个绿色的宝库。

茂密山林中的空气每立方厘米含有10万个负离子,是天然的氧吧。

天禄山位于新兴县、开平市、恩平市和杨春市的交界处,在新兴乐园的西端与云雾山脉相接。向北延伸至一体化、川港、罗竹,在罗竹与云山的东北支汇合。

3.天露山梅花节开放时间

;欢乐海洋指赏花的人流繁忙。原文节选:早春时节,寒气还未消退,满山的梅花就开了。梅花盛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上的彩云。梅花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人们喜欢春天的梅花。休息日,通往它的路上有成群的人在赏花,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010年至1010年,位于新兴县、开平市、恩平市城区与杨春市城区交界处的天禄山,因山顶有双石耸立,故又称双石顶。这座山地势险要,云雾缭绕。满山遍野都是花,四季如春。杜鹃花、梅花、麻雀花、石榴花、山茶花、桫椤以及各种珍稀花木构成了一个绿色的宝库。茂密山林中的空气每立方厘米含有10万个负离子,是天然的氧吧。

4.梅花山赏花时间

大约50分钟。

整个漂流全程3km,落差168m。顺着峡谷漂流,可以看到圣祖峰、平湖秋景、忘忧谷、心中有佛等景点。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会着凉,天气好的时候会晒伤,所以大家要注意防寒防晒。记得带洗漱用品。漂流完了,你就洗澡。唐不要带任何手机ID,现金和怕水的贵重物品。

5.天露山看梅花

梅子观赏时间

一般梅花在1月底至2月初开花,2月底至3月初进入盛花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初、中期梅花大多逐渐凋谢,而晚枝、晚花绿萼、美丽梅花、杏李等晚花梅花相继绽放。2021年春节期间,南京梅花山已整体进入观赏期。

第一阶段:赏梅花s会开不会开

时间:一般在1月底到2月初。

第二阶段。梅花欣赏——欣赏盛开梅花。

时间:一般从2月下旬到3月上旬,持续20天左右。

此时,梅花山的梅花正盛开着,梅花的众多品种和颜色仿佛把梅花山装点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第三阶段:谢妹欣赏花朵枯萎凋零梅花。

时间:一般从3月中下旬到4月初,持续15天左右。

梅花意思是感谢梅花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季节。此时,大部分早、中花品种的梅花逐渐凋谢,而晚跳枝、晚绿萼、美丽梅花、杏梅等晚花梅花相继绽放,会给人另一种视觉感受,另一种春天的气息。

6.天露山梅花开放时间

这个真的不好说。估计会在2月中下旬。2022年1月31日是新年夏娃。天气预报显示今年今年冬天将会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如果冬天很冷,梅花会开一点点

7.梅花山观赏时间

要在饶平赏梅花,这里种了很多青竹梅。每年的12月20日,李子树开始开花,山上开满了美丽的白花。如果你想欣赏梅花,最好的时间是一月,那时李子树都开花了,开满了白花。它它非常漂亮。它邀请几个朋友去参观李子树是件好事,这这就是全部。

黄冈镇的地理环境

黄冈镇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16°6′,北纬23°4′,地处南海之滨、闽粤交界,东邻福建省诏安县,西连钱东镇,南至南海,北接联饶镇,处于汕头和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全镇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黄冈地处黄冈河下游冲积平原,形成了粮食、水产、水果、蔬菜、禽畜五大农业生产基地。201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0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915元。

全镇淡水养殖面积1569亩,海水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对虾养殖11420万亩,网箱养鱼4410格,贝类7120亩,水产品总量2.62万吨。渔业产值2.60亿元,占农业产值46%。名产有叠石赤蟹、大澳珠蚶、凤洲乌耳鳗等。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省水产养殖万吨镇”和“ 全国农牧副渔丰收奖”。 2012年,黄冈镇已建成1个省级台商投资区、2个县级工业园区。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9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25家,全镇工业总产值38.46亿元。产品种类涉及农产品(食品)加工、电子元件、粮食机械等近20大门类4000多个花式品种,产品远销香港、台湾、东南亚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外向型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格局。

黄冈镇工业龙头产业已列入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全镇拥有著名商标9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1个(金灶);著名品牌11个,其中国家名牌1个(岭头单丛茶);专利产品313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1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省知识产权企业3家、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个、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0强企业1个、国家农业部“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个。2010年被省评为“技术创新专业镇”,水族机电产品类被省列为“广东省特色产品示范基地”。 截至2012年,黄冈镇有新城区客运站,有年供水930万吨自来水厂2座,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并与省电联网,有县城污水处理厂,还有黄冈河一河两岸长廊景观、中山公园、滨河公园、大澳文化公园和上林公园等休闲场所,城市功能设施完善。

截至2012年末,全镇有邮政、电信机构4个,固定电话拥有量约4.13万户,手机拥有量约14万个,宽带接入约3万个,形成以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为主,数字数据网,公用电子信箱、因特网等各种通信手段并用的电信网络。 肖米 饶平肖米,起源于北方的“烧卖”。过去北方地区,有一种小食以肉料为馅,以面粉作皮,这种小食大都是小摊小贩当街摆卖。由于北方天气寒冷,所以这些小摊小贩在摆卖这种点心时,便要将其放置小笼中,烧热炉火不断温热它,故这种小食便名为“烧卖”。后来“烧卖”这种小食被移植到南方来,一些地方以读音来给它叫名字,便有了许多读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烧米”、“肖米”、“小米”等,但实际都是源于“烧卖”的一种小食。 宝斗饼 黄冈镇生产一种饼食叫宝斗饼,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个饼种,八角四方,如赌具骰子,俗称“斗子”,因饼好吃,故名“宝斗”。它的用料,非常精巧、细致、讲究以新鲜鸡蛋、猪油和豆油混和精面粉作饼皮,饼馅用绿豆豆泥(砂)加油、白糖、冬瓜丁、葱珠油和芝麻油。

其烤制,是先用手把包好馅料的大丸压成正方体,然后把其依次放在一个大型的平底锅上煎,煎好一面后用手翻滚烤另一些面,直至六面全烤成。 潮州大锣鼓是饶平很早就最为盛行的音乐演奏。以大鼓(120寸)1个,斗锣16~32面,钦波、黄锣各1个,大钹、小钹各2对和其它小铜器为打击乐,辅以唢呐管弦配对(不拘数量) ,几十人组成阵容壮观的乐队。演奏时振奋人心,为潮汕群众喜闻乐见。锣鼓演奏有《封相》等诸多曲牌。动静配合,跌宕起伏。每于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或庆典、拜年,各村、各居委会便出动潮州大锣鼓,配以文艺化妆巡游。全县乡镇各有数十支潮州大锣鼓班。发展较好的黄冈、钱东、樟溪、汫洲、三饶、海山、浮山、新圩等地,几乎每村都有一班。黄冈、钱东、汫洲、樟溪等镇曾派队参加省、市、县以至香港、澳门的重大庆典活动或比赛,先后取得比赛二、三等奖或优秀奖等奖项。

每年春节前后,黄冈镇都会举行群众锣鼓班游行,场面热闹壮观。 黄冈还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阳历5月22日),在黄冈爆发了声震中外的“丁未革命”,史称“潮州黄冈丁未起义”。当时建立了临时军政府,孙中山手创的第一次在黄冈上空飘扬,成为饶平近代史上光荣的一页。为了纪念丁未革命,民国23年(1934年),广东省政府拨款在黄冈城建筑了丁末路、中山路和丁未革命纪念亭。

1923年,黄冈创办模范小学,首办“晨光女子小学”;1925共青团在瑞光台设立第一个支部,继而开展工农运动。1925年,相继成立黄冈锡箔工会和理发工会,仅锡箔工会会员便达600多百人。1930年,中共饶平县委在刺围设立地下县委机关和地下交通站。 黄冈,古时称“凤岗”。据《饶平县志》记载:“明初凤岗改名黄冈埠。”“洪武三年设黄冈巡检司”。原来,黄冈北面东侧,乃是凤岭余脉冈陵,故名凤岗。  明初,朝廷决定在这里设巡检司以镇平祸乱,当时饶平尚属潮州府的海阳县,海阳县令便派刘宗仁来主办这事。刘宗仁是湖广人,操荆楚音,完全不懂潮语,上司叫他来凤岗,他误听作“黄冈”,呈文也写作“黄冈”,文到上司,也就照批。黄冈之名遂流传至今。  民间把“黄冈”又叫瓮城,据清《饶平县志》载:明嘉靖戊申年,因倭寇蹂躏居民,余廷仁等呈请当道筑城御寇,潮州知府郭春震来到黄冈,着手规划建城。东门在今猪仔场街与中山路交汇处,向北至菜石狮巷北,折西至蟹洞,再向西至小金山西侧。南面直至溪畔街头,折西至太平门,稍偏西北沿今于末路南边向西进,至城隍庙西侧会合。这样,兵家防御之城,又酷似一个向东平放的大瓮,城开四门,东门特别阔大,且外门拱成圆形,颇似瓮嘴,从此,远近都知黄冈叫瓮城。

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欢迎大家分享。

 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大家应该都知道冬至要吃饺子。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吗?还不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冬至吃饺子的介绍。

 据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考证,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的诊语。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馄饨和水饺是同一种东西,如河南确山、中牟的水饺也叫馄饨。太康的馄饨俗称“扁食”等。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据说是因为馄饨像鸡卵,阴阳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象,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另外,民间认为冬至吃馄饨或水饺。可以保护一冬耳朵不被冻。河北滦县人则认为冬至吃完馄饨后可以使人更聪明。但是在江苏苏州。人们在冬至日要吃面。有俗语说:“夏至馄饨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

 冬至吃饺子寓意

 冬至要吃饺子与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最近兴起的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而芹菜馅则为勤财之意,勤即经常,频繁的源源不断,谓之勤财。

 通过我的介绍,大家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吧。冬至要吃饺子与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

 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生活习俗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古时每年秋天,都是的季节,凡犯死罪的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

 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而且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有什么习俗?

 节日起源: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节日活动: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祭天。

 节日饮食: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季应注意什么?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这段时间固然冷,但我们注意保暖,调节好心情,做一下户外运动,相信我们都可以过好每一天。

;

潮州简介导游词

潮州简介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潮州简介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潮州简介导游词1

 国庆期间,我们全家人到潮州游玩,游览了潮州的美景。更难忘的是那美丽的夜景。

 潮州是一个远近文明的古城。听说古城的古城墙和滨江长廊的景色怡人,我们便乘车到了那里。在东门楼附近,礼花灯早把夜色中的滨江长廊装扮得妩媚多姿,艳丽的霓虹灯勾勒出城楼的轮廓,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沿韩江堤向两方延伸,宛如一条长龙酣睡在韩江边。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望,韩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江中是潮州著名的湘子桥。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几梭船连成一线,好似长龙卧波。微微晚风中,我们走下城楼,漫步在滨江长廊,穿行于根叶婆娑的古榕树下,置身于红花绿草之间,感受到一组风与影的和谐奏鸣。

 古老的城墙和古香古色的湘子桥让我们流连忘返,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潮州美丽的广场音乐喷泉夜景。

 音乐喷泉是晚上八点才开始,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广场。虽然喷泉还未开始,但晶莹洁白的路灯,光彩夺目的节日装饰灯令人眼花缭乱,广场上,显示潮汕文化深厚内涵的牌坊群,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无数的霓虹灯闪烁,五光十色的,有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成了音乐喷泉开始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前来观灯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无数的车辆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人民广场热闹非凡。

 快到8点了,广场上的人更拥挤了,广场成了人的海洋,人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在广场上散步,有的坐在喷泉周围和同伴聊天,有的拿着照相机照相。我们赶紧选了一个位置坐下,等待着喷泉的开始。

 忽然,广场上响起了音乐,顿时人声鼎沸,我们听见不少人在喊:“喷泉开始了!”我们朝喷水池那边望去,只见喷水池上空出现了水雾喷发有点模糊的画面,随即音乐喷泉开始了。起初喷泉只是一簇簇矮矮的小银柱,随着音乐的响声逐渐变高。它们变化多端,有的像大小不同的贝壳,有的像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珊瑚,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一个个仙女舞动着长袖……美丽极了。音乐悦耳动听,彩光中的'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着,喷泉时高时低,时起时落。有的像仙女的飘带,在天空中飘动;有的像怒放的荷花,红似火,白如玉,粉若霞,美极了;有的像舞台上的芭蕾演员一样翩翩起舞,时而跳跃,时而转圈……我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忽然,响起了潮汕大锣鼓的声音,喷水池喷起一束几十米高的银柱,真像一艘火箭直射长空。顿时,喊声震耳欲聋。随着音乐的起伏,喷泉时高时低,时起时落。在这美丽的夜色和这悦耳的音乐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个钟头了,音乐喷泉结束了,广场上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回家路上,我们尽情地观赏潮州的夜景,路灯如连串的夜明珠向远方延伸,树上的烟火灯色彩缤纷,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潮州真成了一座“不夜城”。

 我爱潮州的夜美景。那勃发的音乐喷泉,难道不是潮州的`劳动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而迸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吗?

潮州简介导游词2

 潮州历史悠久,是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朝设立潮州以来,长期是粤东潮汕地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

  建制之前

 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是目前粤东潮汕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4]。

 潮汕潮安池湖的贝丘文化,距今约6000年,潮汕在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状况。

 潮汕普宁虎头埔窑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潮汕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先进文化,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综合,从而得以壮大。虎头埔窑群的发现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5]。

 潮汕饶平浮滨文化遗址距今3000年,是商代的商文化遗存。

  秦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一说揭阳戍),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阳县,揭阳县统领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

  晋、南北朝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揭阳县境析置海阳、潮阳、海宁和绥安4县,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东官郡海阳县北部五营地设置义招县,原揭阳县境设置义安郡,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管辖范围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名称共用了260年。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义招县析置程乡县,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程乡5县,治所驻海阳县。

  隋唐

 隋开皇十年(590年),原义安郡境立潮州,统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治所驻海阳县,管辖范围仍是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于此,以后1400多年都沿用。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3县,治所驻海阳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福州)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元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置揭阳县,统领海阳、潮阳、揭阳3县合称“潮州三阳”,治所驻海阳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为潮州路,仍统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道宣慰使司,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梅州隶入潮州路。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县邑扩容,海阳、潮阳、揭阳3县析置了饶平(别称饶阳)、惠来(别称葵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大埔(别称茶阳),合称潮州八阳也称潮州八邑,程乡县析置了平远、镇平2县,崇帧六年(1633年)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潮州府商民经商于海内外各大商埠,并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辖11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

 清康熙22年(1683年),潮汕商人在苏州建潮州会馆,在会馆正门口立碑刻文:“本馆系潮州府属8县商民所组织,专谋本帮商业之利益”。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称谓书面体现之一[7]。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另设立嘉应州,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合称“嘉应五属”。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丰顺县,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大埔、丰顺9县,均是从北宋潮州的海阳、潮阳、揭阳潮汕民系3县析置,名称均带有“阳”字,即海阳、揭阳、潮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惠来别称葵阳、饶平别称饶阳、丰顺别称新阳、大埔别称茶阳。由于北部山区的大埔县居民是客家人,故置丰顺县后仍称潮州八邑。丰顺建县的同时期,潮汕商帮达到一个鼎盛时代。随着潮州八邑的名号被四海口碑相传,潮州八邑成为了潮汕的代名词和界定标准。潮州八邑即是潮汕民系、潮汕商帮和潮汕地区,是今海内外潮汕人最广泛认同的界定标准。

 1840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进入中国近代史,1850年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逝世于潮州府普宁县行馆。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定潮州府澄海县沙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8]。

 1906年,从潮州府治所地直达汕头埠的潮汕铁路筑成,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潮汕名称广为人知是在1907年5月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1907年5月22日,因由孙中山指派华侨潮裔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汕黄冈起义爆发,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民国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等,曾一度改驻潮安县潮州城。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安县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1936年改设为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改为第六区,1949年4月析为第七(和第八)区,治所均驻潮州城。

  解放后

 1949年解放后设潮汕专区、治所驻潮安县,管辖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

 1952年置粤东行政区,行政公署驻潮安县,管辖原潮汕专区所属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原东江专区所属惠阳县、紫金、河源、龙川、海丰、陆丰6县,原兴梅专区所属的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7县等21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惠州、河源7市。

 1955年9月,粤东行署治所由潮安县迁往汕头。1956年改粤东行政区设为汕头专区(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此),治所驻汕头市,汕头管辖潮安、饶平、潮阳、普宁、澄海、南澳、揭阳、惠来、梅县、丰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15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梅州4市。海丰、陆丰2县1958年属汕头专区。

 1965年07月,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析置梅县专区,汕头专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70年改汕头地区专员公署设为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83年改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设为汕头市,同年9月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海陆丰设今汕尾市),汕头市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

 1991年汕头市经济特区扩围批准,同年12月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原汕头市分置为今潮州、揭阳和汕头3市(合称潮汕三市),统称潮汕地区,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设立的湘桥区(原潮安县析置)、新恢复的潮安县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潮州简介导游词3

 照潮州的老规矩,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糕点去拜神,如红粿,甜粿等。

 三十大早,我们家旁边的妈祖庙人山人海,镇上的人都来拜妈祖保平安。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在房门上贴“福”字,倒着贴,据说这样才能“福”到。贴了“福”字,当然还要在大门贴对联,贴上平安符,家家户户都贴。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糖果买瓜子,说是买在家里放在客人来了能吃,其实客人还没来糖果就被孩子们吃光了,这会大人们又急急忙忙地再去买多几包。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炮竹,特别是男孩子,各种各样的炮竹都让他们给收着了。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他们必须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的时候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这时年味更重了。妈祖庙请来了“英歌”演员来表演英歌。英歌演员手持双棒,排着长长的队伍,向我们走来。每个演员脸上都画着脸谱,持双棒扮演成《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人物。绕着镇上的大街小巷走,不知道是“英歌”表演太好看,还是因为热闹,不管是男女老少都爱看。

 听大人们说初一十五不要洗头,这样对头脑有损。拜年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桔子。代表吉祥、如意、大吉大利。还要煮甜粥,据说这样才能从年头甜到年尾,不辛苦。还要大扫除,把整间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一来是为了招待客人,二来是要把不干净的东西洗掉。吃鱼的时候要剩一点,象征年年有“鱼”。

 春节在正月初四就结束了,虽然短暂,虽然是在农村,但却过的十分喜庆,过的十分热闹。

潮州简介导游词4

  位置境域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东地区韩江三角洲北部,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平和县接壤,东面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境内主要河流是韩江及黄岗河。

 东西最大横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92公里,陆地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地貌

 潮州市总面积3600.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潮州市陆地面积的65.2%。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潮州境内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号称粤东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

  水文

 主要河流有韩江和黄冈河等。韩江自西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流经潮安区,在澄海入海;黄冈河自北向南流贯饶平全境,于黄冈镇东风埭入海。枫江,榕江的一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潮安区中西部,经凤塘镇流经揭阳玉窖镇,汇入榕江。

 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较为宽阔,中国四大古桥之广济桥(俗称:浮桥、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自古以来是闽粤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陆路的必经之地。

  气候

 潮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的6~10月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因而多大雨和暴雨。秋季受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少降水,潮州开始进入旱季。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强度已大为减弱,所以这里冬季比较温暖,极少出现0℃以下的严寒天气。

潮州简介导游词5

 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74.0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比上年增长6.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0555元,突破四万元,比上年增长6.7%,按平均汇率折算为6007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26亿元、547.8亿元和45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6%和8.9%。服务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超第二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9%。分县区看,潮安区GDP增长7.2%,枫溪区GDP增长7.2%,湘桥区GDP增长6.6%,饶平县GDP增长6.8%。

 从产业机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1.5:41.3调整为6.9:51:42.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行业机构看,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6%和6.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8%和19.8%,占比分别提高0.9个和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13.64亿元,增长10.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xx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72.7亿元,增长7.2%,增幅高于GDP增幅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1.9%,比全省水平高出18.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4%,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中,民营工业增势良好,全市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9.22亿元,增长6.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9.8%。规模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61.86亿元,增长7.2%,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高出0.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9.5%,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8%。20xx年,全市民营单位数为10.16万家,比上年增加1.34万家,增长15.1%;其中,私营企业1.73万家,增长11.9%,个体户8.18万家,增长14.3%。

 20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5.08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城镇化率64.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6.9‰,死亡率7‰,自然增长率9.9‰。年末户籍总人口275.5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73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163人,促进创业1271人,组织劳动力培训94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涨幅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一平一降,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6.2%,推动CPI同比上涨0.3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1.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教育文化和类价格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类价格则与上年同期持平,衣着类价格则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1.7%。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9亿元,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30.18亿元,增长0.9%;非税收收入14.42亿元,增长4%。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95.87亿元,增长6.1%。国税国内税收收入57.78亿元,增长11.6%;其中,工业增值税29.59亿元,增长0.8%;地税税收总收入30.91亿元,增长4%。20xx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xx-2030年)》,潮州被定为地区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