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有关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2.又到赏银杏的最佳时机,惠山古镇你去打卡了吗

3.赞美雨后的诗句

4.柳下惠的故事·····

5.山居秋暝简单诗意是什么?亲~

6.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翻译是什么?

7.关于少年长白发的诗句

8.小麦黄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

黄河有关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山西运城永济的天气_山西运城永济天气预报未来15天查询

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3)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又到赏银杏的最佳时机,惠山古镇你去打卡了吗

一首很老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现实版中的江苏无锡惠山古镇,非常神似。无锡惠山,被乾隆皇帝钦赐为“江南第一山”,而山脚下也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每年的深秋,当大自然里的色叶树变换了颜色时,惠山古镇里的银杏,也就成为赏秋的最佳观赏点。

整个惠山古镇,栽种银杏树的地方有不少,但能称得上“最佳”的,大致有三处。这三处地点,分别代表着古镇的 历史 文化,以及古镇里别具一格的风景,而且这三处地方所种植的银杏树,均是有年头了,树龄最短的也有四百多岁。

惠山寺门前的古银杏,这是古镇里树龄最大,种植年代最早的,号称“古镇银杏王”,它栽种的年代约在明朝的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1368-1398年,算起来已有六百多岁了。相传,明朝的洪武初年,惠山寺的性海大师在大雄宝殿门前亲手种植了18棵银杏树,象征着佛门里的十八罗汉。在经历了岁月更替之后,18棵银杏树目前仅存一株。

民间传说,当年栽种的这18棵银杏,分成左右两列,从惠山寺的大同殿门前,逐渐向寺庙的山门口延伸,所以后人也习惯把这银杏称之为“洪武银杏”。仅剩的这棵银杏树,树的高度达21米,胸径近2米。因为枝繁叶茂,树的躯干已经无法承受树冠的重量,所以现在用了两根钢管,支撑起“洪武银杏”庞大的树枝。

这棵编号为“002号“的古银杏,还是一颗雌雄同株的银杏树。银杏树有雌雄之分,雌性银杏树在接受了雄性银杏的花粉后,才能长出银杏果来。而一般佛门前的银杏,只会种植雄性的银杏树。而惠山寺大同殿门前的这棵银杏,却出现了一个数百年未有的奇迹。1982年,这棵银杏王竟然结出了7粒银杏果来,当时这个现象轰动了无锡城。但三十多年过去了,银杏王再也没有结果子。

这棵六百多年的银杏树,是古镇中黄的最晚的银杏树。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渐渐变黄,通常在11月25日左右进入最佳观赏期。这个时期还不能有大风大雨,如果冬雨提前来临,一夜之间,树上的银杏叶就会掉了大半。预计下周“银杏王”会全部变成黄叶,将进入一年之中的最佳观赏期。

第二处最佳赏银杏的地方,是古镇上顾可久祠堂里的古银杏。顾可久,明朝无锡人,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或许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但要说起他的学生“海瑞”,那就是大名鼎鼎了。古镇上这座顾可久祠堂,便是在明朝的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由海瑞向皇帝奏檄建成的。

顾可久祠堂,是惠山古镇中一处较大的古建筑。祠堂位于惠山古镇一条僻静的小巷内,这条小巷,也是连接古镇直街与寺塘泾河边 的下 河塘的巷子。小巷用石板铺路,两边就是古镇祠堂高大的白色院墙,而顾可久祠堂里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其树干在院落内,树冠一半遮住院落,一半遮住了小巷。当银杏变黄后,掉落下来的黄叶,一半留在院子里,一半轻舞飞扬在深邃的小巷,意境十分唯美。

顾可久祠堂里的银杏树,其树龄在470多岁,后人猜测其应该栽种于明朝的嘉靖年间,大概是在顾可久祠堂建成后,人们从其它地方移植栽种进来的。顾可久祠堂,有着江南古典园林的美,在深秋的时候,有银杏黄叶的加持,其江南的韵味愈加浓郁。常常见到黄叶铺满小巷时,人们在这里写生绘画。这棵银杏,已经开始变黄,下周也将进入最佳观赏期。

第三个最佳赏银杏的地方,是古镇上的张中丞庙。张中丞庙位于古镇的秀嶂街中段,当地人也称之为“张老爷殿”。张中丞,本名叫“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安史之乱”时, 张巡 曾率兵 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抗叛军,最后终因城破而殉难。明成化九年(公元1496),当时的无锡知县特意在惠山脚下兴建了张中丞庙,目的是为了彰化张巡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

历史 上这座 张中丞庙, 曾屡建屡毁,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祠堂,是在本世纪初才修复的,但祠堂院子内两棵四百多岁的古银杏,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成为 张中丞庙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两棵银杏树,高度也有二十来米,枝繁叶茂,为树冠下面的古戏台遮风挡雨。

通常张中丞庙中的古银杏,黄叶开始的晚,落叶也最晚。但今年却是个例外,本周起,寺庙内的银杏率先变黄,地面上铺满了坠落的黄叶,每天都吸引游客前来玩赏,而且张中丞庙和 顾可久祠堂,均为免费开放场所,赏银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古镇里人流最多的场所。

惠山古镇的银杏,每年都从十一月下旬开始进入观赏期,没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银杏的最佳观赏期可以持续十天左右。气象预报预测无锡下周会有阴雨天气 ,但愿不要有大风大雨,可以让人们观赏到今年最佳的银杏风景。

赞美雨后的诗句

赞美雨后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作者王维介绍如下: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亦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幼年聪明过人,才华早显。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春,就试礼部,落第。

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姬姓周朝(前1046~前256)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事迹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在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编辑本段]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编辑本段]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编辑本段]年表

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

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

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

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

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同年。生长子

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

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

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

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

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

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

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

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

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

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亦臣之所难也。”

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

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

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闵)公之上,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

[编辑本段]节操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柳下(现平阴县店子乡展洼一带)人。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山居秋暝简单诗意是什么?亲~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出自《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原文: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者介绍: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翻译是什么?

翻译:

很多的菊花开在居所,即使是春天来临时的香气都不如这个香。到处寻找周处士,原来是在陪伴庾尚书。天气渐渐晚了,云开雾散,草木都稀疏了。闲言碎语都不愿意说了,漫步在自己的家乡。

乡野村夫都可以自己亲自干活,真正的高人需要看的高远。此时凉风吹来,岸边也有些许冷了。日暮时分没有了蝴蝶飞舞,知道是秋天到了。是时候思考自己的生涯,否则就愧对他们了。

原文:

繁菊照深居,芳香春不如。闻寻周处士,知伴庾尚书。

日晚汀洲旷,天晴草木疏。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野老能亲牧,高人念远渔。幽丛临古岸,轻叶度寒渠。

暮色无狂蝶,秋华有嫩蔬。若为酬郢曲,从此愧璠玙。

《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词之一。

作者简介:

杨巨源,(约755~?)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

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关于少年长白发的诗句

1. 有什么有关“少年”“白发”的诗句

1.《上阳白发人》白居易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2.《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3.《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秋浦歌十七首》李白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7.《关山月》陆游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8.《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苏轼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9.《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10.《安定城楼》李商隐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翻译

1.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上阳白发人》白居易

译文: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2.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译文: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李白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4.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译文(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6.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秋浦歌十七首》李白

译文: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7.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关山月》陆游

译文: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8.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苏轼

译文: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9.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题龙阳县青草湖》

译文: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10.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李商隐

译文: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2. 关于年轻人白发的诗句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2、《照镜见白发》

唐代: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译文: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3、《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唐代: 李白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译文: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4、《渔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3. 关于白发的诗句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译文: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译文: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4、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出自:唐代杜牧《送友人》。

译文:青春逝去,都长了白头发了。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译文: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4. 有关白发的古诗词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清 杜甫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

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 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

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 -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 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 看成古木对衰翁。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清溪。————王安石《秣陵道中》 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 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自相怜。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 金·元好问《寄扬飞卿》 客梦悠悠信转蓬,藜床殷殷动晨钟。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沙水有情留过雁,乾坤多事泣秋虫。三间老屋知何处,惭愧云间陆士龙。

贺新郎(辛弃疾)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陈二补阙 杜甫 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

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

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 岑参 风尘奈汝何,终日独波波。亲老无官养,家贫在外多。

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相去关城近,何时更肯过。

叹白发 岑参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后庭怨 王諲 君不见红闺少女端正时,夭夭桃李仙容姿。 幸得君王怜巧笑,披香殿里荐蛾眉。

蛾眉双双人共进, 常恐妾身从此摈。甄妃为妒出层宫,班女因猜下长信。

长信宫门闭不开,昭阳歌吹风送来。梦中魂魄犹言是, 觉后精神尚未回。

念君娇爱无终始,使妾长啼后庭里。 独立每看斜日尽,孤眠直至残灯死。

秋日闻虫翡翠帘, 春晴照面鸳鸯水。红颜旧来花不胜,白发如今雪相似。

传闻纨扇恩未歇,预想蛾眉上初月。如君贵伪不贵真, 还同弃妾逐新人。

借问南山松叶意,何如北砌槿花新。独酌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览镜书怀 李白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寄天台司马道士 宋之问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

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5. 跟白发有关的诗句

叹白发 王维我年一何长。

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

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

俳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

东城复南陌。白发 白居易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

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

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

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樱桃花下叹白发 白居易逐处花皆好,随年貌自衰。

红樱满眼日,白发半头时。倚树无言久,攀条欲放迟。

临风两堪叹,如雪复如丝。白发 白居易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白发 白居易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

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元朝念蕊珠篇。

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叹白发 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韦应物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叹白发 岑参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白发叹 卢纶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权德舆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和韩侍御白发 权德舆白发今朝见,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微映铁冠生。

幕下多能事,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正遇太阶平。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柳宗元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镜中叹白发 吕温年过潘岳才三岁,还见星星两鬓中。纵使他时能早达,定知不作黑头公。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 元稹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

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

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

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

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鼻。

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诸王在合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閟。

隋炀枝条袭封邑,肃宗血胤无官位。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结灾累。

何如决雍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白居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白发吟 杜荀鹤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

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家山苍翠万余尺,藜杖楮冠输老儿。白发 齐己莫染亦莫镊,任从伊满头。

白虽无耐药,黑也不禁秋。静枕听蝉卧,闲垂看水流。

浮生未达此,多为尔为愁。喜白发 王冕眉间**未为奇,好是梳头满面丝。

从古其谁能脱略,于今得此可愉怡。绝怜雪色照明镜,更喜霜花衬接缡。

万事为他最公道,老来镊白是儿痴。白发 陆游白发今年一倍增,闭门养此老无能。

牛羊被野霜天晚,禾稼连云岁事登。未午舂炊余脱粟,乍寒包裹有粗缯。

自怜未废诗中业,父子蓬窗共一灯。白发 陆游白发千茎绿鬓稀,卧看鵷鹭刺天飞。

平生窃鄙贡公喜,故里但思陶令归。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

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白发 陆游疾病侵壮年,发恐不及白;偶赖针石功,寓世成久客。行年垂七十,霜雪纷满帻,耳目虽已衰,亦未与人隔。

濯缨千顷湖,送老五亩宅。大布缝长衫,东阡复南陌。

白发 陆游我生实多邅,九折行晚途。忧伤日熏心,惊见颊与颅。

稍生秋风时,竞出寒雨余。星星初尚稀,戢戢不可除。

昔如春柳妍,今作霜蓬枯。蓬枯有再绿,念我岂得如。

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投镊三叹息,金丹岂无书!白发 陆游萧萧白发濯洽浪,剡曲西南一草堂。

饮水读书贫亦乐,杜门养病老何伤。已成五亩扶犁叟,谁记三朝执戟郎!正似篱边数枝菊,岁残犹复耐冰霜。

病起镜中见白发此去七十无十寒暑矣偶得长句 陆游短鬓萧条失故青,人间真似宿邮亭。正令宽作十年梦,安用更留三日醒。

覆瓿书成空自苦,击辕歌罢遣谁听?客来若觅衰翁处,睡起悠然倚素屏。嘲白发 王安石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

6. 描写白发的诗词

叹白发 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叹白发 岑参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白发叹 卢纶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权德舆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

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和韩侍御白发 权德舆

白发今朝见,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微映铁冠生。

幕下多能事,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正遇太阶平。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镜中叹白发 吕温

年过潘岳才三岁,还见星星两鬓中。

纵使他时能早达,定知不作黑头公。

7. 形容长白头发的诗词歌赋

叹白发 唐·王维我年一何长。

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

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

俳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

东城复南陌。髫,小儿发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小二垂发)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佛门的皈依倾向。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137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红姻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不如不见 有情还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百度百科 叹白发。

8. 有关白发的古诗词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1396265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清 杜甫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

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 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

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 -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 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 看成古木对衰翁。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清溪。————王安石《秣陵道中》 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 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自相怜。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 金·元好问《寄扬飞卿》 客梦悠悠信转蓬,藜床殷殷动晨钟。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沙水有情留过雁,乾坤多事泣秋虫。三间老屋知何处,惭愧云间陆士龙。

贺新郎(辛弃疾)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陈二补阙 杜甫 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

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

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 岑参 风尘奈汝何,终日独波波。亲老无官养,家贫在外多。

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相去关城近,何时更肯过。

叹白发 岑参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后庭怨 王諲 君不见红闺少女端正时,夭夭桃李仙容姿。 幸得君王怜巧笑,披香殿里荐蛾眉。

蛾眉双双人共进, 常恐妾身从此摈。甄妃为妒出层宫,班女因猜下长信。

长信宫门闭不开,昭阳歌吹风送来。梦中魂魄犹言是, 觉后精神尚未回。

念君娇爱无终始,使妾长啼后庭里。 独立每看斜日尽,孤眠直至残灯死。

秋日闻虫翡翠帘, 春晴照面鸳鸯水。红颜旧来花不胜,白发如今雪相似。

传闻纨扇恩未歇,预想蛾眉上初月。如君贵伪不贵真, 还同弃妾逐新人。

借问南山松叶意,何如北砌槿花新。独酌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览镜书怀 李白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寄天台司马道士 宋之问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

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小麦黄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

发生危害:小麦黄矮病首先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麦上发现,故称大麦黄矮病。它是一种分布最广的禾谷类病毒病。目前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生产小麦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危害。

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并逐渐引起重视。现在已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及华东等冬、春麦区如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北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及江苏、安徽省北部和四川、云南省局部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其中以豫西、晋南、关中、陇东为冬小麦的主要流行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为冬春麦混种流行区,宁夏、内蒙古、晋北、河北北部为春小麦的主要流行区。

病株减产程度与感染病害的迟早,品种抗、耐病性及栽培条件相关,感病愈早,减产愈重。一般拔节期感染,穗期发病的减产达50%左右。1966年以来,1966、1968、1970、1973、1978和1980年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冬春麦区曾先后六次发生中度偏重危害乃至大流行。如1966年陕西省蒲城、白水和富乎三县发病面积11万hm2,减产4成左右,延安地区6.7万hm2麦田,因病减产5成,洛川县2.3万hm2小麦,发病1.87万hm2,甘肃省张掖、武威两地区发病6.7万hm2,减产7万t左右,1970年陕西省再次大流行,全省发病达66.7万hm2,减产约26万t,甘肃庆阳、平凉和天水三地区发病13.3万hm2,减产15万t左右,宁夏回族自治区灌区11个县市因小麦黄矮病流行减产30%以上,严重地区减产60%以上;河北省主要在张家口和承德等地发生,70~80年代流行过4次,1973年普遍发病并造成大面积毁种,1987年张家口地区发病10万hm2,减产三成以上。90年代以来连年发生,1995年承德围场县发病茎株率达到62%~85%。河北省唐山地区13.3万hm2小麦普遍发病,发病率一般为30%~50%,严重地块达80%~90%,造成减产20%~30%,在山东省1974年山东泰安地区发病3.8万hm2,占麦田面积的12%,其中莱芜县发病0.8万hm2,减产1000t以上。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毒。由蚜虫持久性传毒。

传毒介体:世界上已经发现有18种蚜虫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我国只发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麦长管蚜Sitobion(Macrosiphum)avenae、禾谷缢管蚜Rhoalosiphum padi、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Acyrthosiphon)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等传播。

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min即能获得病毒。一头带毒的麦二叉蚜在健苗上吸食5~10min即能使健苗感病。一头刚产出的麦二叉蚜若蚜饲毒24h以后,蜕皮、产仔蚜不影响传毒。一般获毒后的38d内传毒机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20d,但不能终生传毒。带毒成蚜刚产的若蚜不带毒。蚜卵不带毒。

蚜虫传毒的效率与蚜虫种类、病毒株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传毒效率高的蚜虫是麦二叉蚜,可达92.5%,其次有麦长管蚜为40.2%,其他蚜虫则较低,在20%左右。有翅蚜和无翅蚜都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但以无翅蚜传毒能力较强。

麦蚜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能力在地区和年度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如豫西、晋南、关中、陇南的标样均为禾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传播。河南灵交、陕西渭南标样以麦二叉蚜传毒率较高,山西永济、甘肃甘谷、河南郑州标样三种蚜虫传毒率均高。山西临汾以禾缢管蚜最高,北京三种蚜虫均低,内蒙古丰镇春安标样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最高(周广和、张淑香,)。

种苗传植物:无。

自然寄主:小麦Triticum aestivum,莜麦,黍Panicum miliaceum,粟Setaria italica,大麦Hordeum vulgare,玉米Zea may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黄矮病毒可以侵染约100种单子叶植物。通过人工接种和血清检验,对24属植物进行试验,可感染的寄主有:野生一粒小麦、一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东方小麦、波兰小麦、茹可夫斯基小麦、斯卑尔多小麦、密穗小麦、印度矮生小麦、普通小麦、埃及小麦、二棱大麦Hoedeum distichon、六棱青稞、二棱裸大麦、燕麦Avena sativa、莜麦Avena chinensis、玉米、粟、黍、金狗尾草Setaria lutescens、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绒毛鹅观草、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雀麦、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千金子Leptochloa japonicus、野燕麦Avena fatua、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碱谷、易变山羊草、离果山羊草、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碱稗等。隐症感病寄主有:簇毛麦、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草原早熟禾Poa steppos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及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的一个变种。非寄主植物有高粱、野生二粒小麦、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li、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狗尾草Setaria palmiflolia、蟋蟀草Eleusine indica、蔓生偃麦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鸭茅的佛罗里达变种、水稻Oryza sativa(李经略等1985;钱幼亭等1987)。

侵染循环:小麦黄矮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冬春麦混种区是有差异的。

①冬麦:如陕、甘、豫、鲁、冀、皖、苏等省,5月中下旬,各地小麦逐渐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越夏寄主包括玉米、高粱、糜子、栗(谷子)、水稻等作物以及自生麦苗和鹅观草、野燕麦、雀麦、画眉草、白羊草、马唐、蟋蟀草、虎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其中糜子、自生麦苗、虎尾草、小画眉草、雀麦、野燕麦等又是小麦黄矮病毒的越夏寄主。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迂回麦地,特别是田边的小麦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返青后,在拔节期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着麦蚜的迁移扩散逐渐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②冬、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5月上旬,冬小麦上的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向春小麦、大麦、玉米、糜子(黍)、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晚熟春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小麦黄矮病病毒的主要越夏场所。9月下旬,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田,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小麦黄矮病病毒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节里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越冬蚜卵开始孵化,4月中旬产生有翅蚜,迁移扩散,不断地传播病毒。

③春麦区:较为复杂,据1965年以来的历年调查,豫西、关中、晋南、陇东等冬麦区的麦蚜和小麦黄矮病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春麦区的麦蚜和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实际调查证明,麦蚜能够凭借气流携带,从冬麦区迁飞至春麦区,并传播病毒,成为春麦区小麦黄矮病的初侵染虫源和毒源。有翅麦蚜迁入的主要天气形势为“槽前锋后”型,迁入区域主要为西起宁夏黄灌区,包括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及西北部春麦区。迁出区域主要是豫西、晋南、关中、陇南、陇东和延安等地冬麦区。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一般是早播重,适期迟播轻(冬麦);点播稀植重,条播密植轻,阳坡地重,阴坡地轻;旱地重,水浇地轻;路边地头重,精耕细作,小麦长势好的轻;缺肥、缺水,盐碱瘠薄地重。上述发病轻重的差异,主要是由麦蚜虫口密度所决定的,与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条件和毒源等也有一定关系。

①麦蚜虫口密度:从各地历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发生规律调查结果看出,麦蚜中麦二叉蚜虫口密度的大小,特别是冬前越冬基数和早春虫口密度的大小,是决定小麦黄矮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条件。在关中地区如百株越冬蚜虫量达到50~100头以上时、翌年才能大流行,10~20头可轻度流行,在10头以下时为非流行年如翌春百株蚜量仅一二百头当年不会流行。冬前基数大,麦蚜传播病毒的几率增大,为第二年提供虫源和毒源的数量也大。而早春虫口密度大,则为拔节及穗期提供大量虫源、毒源。随着麦蚜在田间的迅速扩散,使小麦黄矮病由点片向全田扩展。据田间定点观察,在发病早或轻病田,病株的分布属聚集型,发病中心明显。在发病后期或重病田,随病情的进展,带毒蚜增殖扩散,发病中心逐渐扩大,病株扩及全田,由聚集型发展为均匀型(张向才,1988)。

②气象因素:影响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从陕西蒲城县18年有关资料的分析看出,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及当年1、2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与麦蚜及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这四项气象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头年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高,则对麦蚜取食繁殖、传播病毒、安全越冬及早春提早活动等均较有利,这样就容易导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例如1960、1966、1970及1973、1987等年份就是如此。如上一年10月的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大,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则对麦蚜的取食、繁殖不利,麦蚜的越冬基数小,越冬死亡率大,早春活动迟缓,像1969年和1974年那样,往往为轻微发生年。如上一年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但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虽然冬前的麦蚜虫口密度大,但越冬死亡率大,早春活动迟缓,这样的年份往往为轻度到中度流行年。如1961、1964及1968年等。又如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大,不利于麦蚜冬前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越冬基数小,但当年1、2月平均气温较高,有利于麦蚜安全越冬和早春提早活动,则往往也导致中度流行。如1962和1965年等。另外山西省晋南地区1966、1970、1973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就是由于上一年10月、当年2~3月干旱少雨、气温偏高的结果。甘肃张掖地区1975、1976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也是上一年冬季温暖,当年2~3月气温偏高,4~5月干旱少雨,适宜于蚜卵孵化、发育和繁殖蔓延的结果。

温度能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耐病性及麦蚜的传毒能力。凡有利于麦蚜繁殖的温度,对麦蚜传播病毒也有利,病毒侵染的潜育期也短。低于10℃或高于25℃,既不利于麦蚜取食繁殖,也不利于麦蚜传播病毒,病毒即使侵染寄主,一般也不能显症而成为隐症带毒体。在河南新乡市10月下旬,在笼罩里的小麦苗上,接种带毒蚜,潜育期24d,11月下旬接种,潜育期122d,到3月下旬麦苗返青后才表现症状,3月下旬接种,潜育期21d,4月下旬接种,潜育期31d。因此,在冬麦区早春是麦蚜扩大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此外,据调查,小麦在拔节孕穗期遇低温,倒春寒,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抗、耐病性减弱,也容易发生黄矮病。

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小麦黄矮病流行程度与各年温度、湿度、降雨量进行分析,发现三、四月气温和五月降雨量与黄矮流行有密切相关。可根据多因子综合分析编制预报方案,可预测每年病害发生级别(张继贤等,1982)。

③毒源:大麦黄矮病病毒的毒源数量对流行有一定影响。据陕西、甘肃调查,如秋前播糜子面积较大,自生苗较多,则麦蚜和毒源的基数较大,进入麦地的麦蚜自然带毒率较高,形成的发病中心就越多,往往导致第二年黄矮病的流行。甘肃张掖地区糜子面积较大,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病毒越夏基数较大,冬麦一出苗,大批的带毒蚜迁移到冬麦地取食,传播病毒。冬麦面积大又为春小麦积累了大量的虫源及毒源,致使小麦黄矮病连年流行,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大麦黄矮病病毒株系类型也是流行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小麦黄矮病常发流行区,GPV是我国60~70年代的主要流行株系,往往随其主要传毒介体麦二叉蚜的流行而严重发生;GAV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株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从河南、四川等高产小麦地分离鉴定出PAGV(PAV)株系类型主要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传播,这两种蚜虫又是高产小麦地的优势蚜虫介体。因此,小麦黄矮病可能随着禾谷缢管蚜及麦长管蚜的严重发生而在高产小麦地流行。

不同条件下小麦黄矮病发病率(X1)、病情指数(X2)与小麦减产率(Y)的回归方程Y=0.0866Xl+0.2344X2+3.8…(中流行年),Y=0.4589X1+0.0306X2+4.2…(大流行年)。当发病率在20%以下,病指10以下,小麦减产在5%以内,这个指标可作为小麦黄矮病是否流行的临界指标(冯崇川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