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个星期六的天气预报

2.我是一名高2学生。之前顾着玩。地理基本废掉。现在想学习了、求高手指导我该怎么学习地理。从哪些地方学起

3.盐水洗鼻的好处与坏处

4.正方,人类应该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的资料

上个星期六的天气预报

海盐天气情况_最新海盐天气预报

上个星期六是小雨转多云 呀,现在雾霾天那么严重,霾的危害

影响身体健康。灰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即粗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即常说的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肺),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由于灰霾中的大气气溶胶大部分均可被人体呼吸道吸入,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此外,由于太阳中的紫外线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惟一途径,紫外线辐射的减弱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另外,紫外线是自然界杀灭大气微生物如细菌、等的主要武器,灰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2. 影响心理健康。灰霾天气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很容易失控。

3.影响交通安全。出现灰霾天气时,室外能见度低,污染持续,交通阻塞,事故频发。

4.影响区域气候。使区域极端气候频繁,气象灾害连连。更令人担忧的是,灰霾还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提前到来。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淡蓝色的烟雾,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剂,如臭氧、醛类、酮等,毒性很大,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使人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现象选购防雾霾口罩时,一可以看标准,二可以看过滤效率。美国进口普卫欣 天 猫

要说看标准,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3X品牌的N90、N95系列口罩了,它们就是以NIOSH标准来命名的。除了NIOSH标准,常见的还有美国材料实验协会的ASTM标准、中国的KN标准和欧洲的FFP标准,都可以用来衡量口罩重要指标。

在口罩的各项指标中,大家最关心的是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所以选购口罩前可以多了解一下各种标准对应的颗粒物过滤效率。NIOSH中的“N95”表示对小至0.3微米的颗粒物过滤效率达95%。实际上, ASTM和FFP标准中的最高级别对颗粒物过滤效率的要求都是高于NIOSH N95的。比如ASTM Level 3要求对小至0.1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达98%。

我是一名高2学生。之前顾着玩。地理基本废掉。现在想学习了、求高手指导我该怎么学习地理。从哪些地方学起

地理解题思路分析

★如何描述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植被<生物>、<丰富与贫乏>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及结构(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主要地形区的分布(3)海拔高低(4)地面起伏(5)地势(东南西北高低情况)(6)其他(典型的地貌形态)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

(1)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气候——降水多、蒸发少(纬度高、地势高)

(3)河流——河网、水量、凌汛

(4)土地——土质黏重、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滑坡的发生条件:

自然因素:

1.地形条件,是否是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2.物质条件,是否是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3.植被条件,是否是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

人为因素:

1.人类活动是否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2.人类活动是否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3.人类活动是否破坏了地表植被

★泥石流的发生条件:

1.地形:山区坡陡谷深

2.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3.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4.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良好的气象条件(最关健和最直接的因素):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地质: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4.良好的水质

「人文条件」

1.人口:地广人稀,又建立禁飞区的可能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卫星着陆场的条件:

1.人烟稀少

2.地势平坦开阔的草原地区

3.便于发现目标和营救的地区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海陆过渡区与下垫面相同区的比较。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海陆过渡区与下垫面相同区的比较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 。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分水线之内)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1.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流域内降水丰富),径流越稳定,水力越丰富;

2.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地形起伏大,山地多),水流越急,水力越丰富。

如:(1)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分析内河航运价值的思路:

「自然因素」

1.水系水流平稳

2.水位季节变化小

3.无结冰期

「经济因素」

流域内经济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大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或者如以下方式回答:①保护有限的水,防治水污染;②开发水,提高供水能力;③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④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⑤控制人口增长。)

例1:一般,外流河中下游的径流量比上游大,但黄河下游春季常断流的原因:汛期集中7.8月,春季径流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快;下渗多;中上游引黄灌溉;下游人口、城市密集,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增大;水浪费严重

例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三角洲河口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历史上,黄河河口位置不稳定;河口泥沙淤积严重,通航条件差;农业发展条件差;可利用少;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沿河城市受到洪涝威胁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华: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如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

(2)风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赤潮的危害: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渔业和水产、对人类健康有破坏。

赤潮的防治: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咸潮的成因:

咸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由于上游江水水量少,雨量少,使江河水位下降,由此导致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咸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氯化物的含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如果水的含氯度超过250毫克/升就不宜饮用,这种水质还会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我国的咸潮多发生在珠江口。

咸潮的危害:水中的盐度过高,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老年人和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饮用;还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在咸潮灾害中,生产中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咸潮的防治:建立预警机制、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砂管理、节约用水。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时,降水是主导影响因素>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2)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然带数量)

(3)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北部——季风型

冬季(7月)东南信风离岸,降水少,形成干季

夏季(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北季风,降水多,形成湿季

东部——背风坡型

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

南部——副高型

冬季(7月),受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夏季(1月),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位具体分析法:

①——工业宜建在矿产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

②水源——靠近水源地,以便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还可获得廉价的水运)。

③地形——选择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形区内,发展前景广阔。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④交通——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职工的上下班。

⑤环境——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⑥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⑦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土地租金低。

⑧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老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世界典型工业区的区位及特点比较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区位:①煤炭丰富;②距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高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 特点:①高技术人才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区位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交通便捷等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比较

工矿特点 区位优势 面临问题及对策

南 著名的

重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②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大连的海运;③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④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丰富;⑤有统一电网,国家政策扶持。 问题:水源、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对策:跨流域调水,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②近棉花产地;③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天津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④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作依托,⑤科技文化发达;⑥劳动力素质高;⑦有统一电网;⑧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问题:水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对策: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沪 宁 杭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

水平最高、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优越的位置:东部经济区的中心;②便利的交通:“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沿海航运的中点,京沪、沪杭线交汇,国内三大航空港之一;③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消费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④发达的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力;⑤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问题:①能源和矿产不足;②土地紧缺;③环境质量下降

对策:①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②治理环境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政策优惠;⑥对外开放程度高 问题: ①常规能源不足;②土地紧缺;③环境质量下降

对策:①西电东送;②治理环境

例1: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②当地及邻近地区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1)主要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2)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3)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隧道的选址条件:

1.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分析

(1)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如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水道的通畅、水源等

2.陆域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势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4.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客货集散。

盐水洗鼻的好处与坏处

一、盐水洗鼻的好处

1、盐水有杀菌的作用,适当用盐水来洗鼻能去除鼻腔中的细菌和有害物质,对减少过敏的发生,减少呼吸道疾病有好处。

2、消除由于鼻腔阻塞而造成的头昏脑胀,情绪紧张等不良影响,有利于改善睡眠,使人放松,舒缓情绪,保持大脑活力。

3、保持鼻腔最佳状态,预防鼻炎等各种常见的鼻腔疾病。

4、避免长期使用鼻炎类药物所造成的对身体的危害,节省治疗费用。

二、盐水洗鼻的坏处

1、盐水洗鼻没有副作用,但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疗效慢。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耳鼻喉科做个内窥镜检查,查明是哪种鼻炎,对症治疗。

2、注意生活环境的空气清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3、减少冷空气对鼻粘膜的刺激,适当时候注意戴上口罩。洗澡后应尽量擦干头发再进行睡眠,避免感冒。

4、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炎。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

扩展资料

盐水洗鼻通过盐水的冲击作用,清除鼻腔内部,甚至是鼻窦内聚集的大量过敏源和细菌、和脓涕,给鼻腔一个干净清爽的环境,恢复鼻纤毛的功能,加快恢复健康状况。

洗鼻必须选用食用高级非碘盐或生理盐水。一般用的食盐都是含碘盐,使用在鼻腔上是不合适的。碘可以少量吃,但不能用在鼻腔内部,碘口服后人体的吸收是有限的,但鼻腔内用吸收量大,在医学上鼻腔内给药的效果相当于肌肉注射,因为鼻腔内毛细血管非常丰富,稍有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

至于价格昂贵的天然海盐或温泉盐,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其冲洗鼻腔的效果并不会比生理食盐水来的好,使用的感觉也不会比生理食盐水舒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盐水洗鼻

正方,人类应该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的资料

一、“海洋地理”结构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18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曾几度试图加强海洋地理教育,终因开课的学期及课时太少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反复。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发展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旅游地理”模块并非只限定在旅游丰富地区学校选修一样,“海洋地理”模块也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高中生选修。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滥垦等自私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以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

(二)“海洋地理”内部结构分析

“海洋地理”作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开发”多结合海洋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海洋环境保护”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观念。“海洋权益”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一些有关政治地理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海洋地理”“标准”解读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影响地球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海陆位置、海岸线性质以及相对温和湿润的海洋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特征、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质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相呼应,考虑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地理选修课程,海洋地理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围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1.海洋和海岸带

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有关海洋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海岸带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初步认识,关注海洋与陆地、海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关注。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解释;海水的基本特征,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等。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主要是通过海水运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实现。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招致多种自然灾害。尽管它们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点却是不容怀疑的,即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在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习海洋自然环境等内容,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的探索空间。在技能培养方面,“海洋和海岸带”的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① 。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这部分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生物、矿产开发,探讨海洋动力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突出海洋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增强对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例如风暴潮、海啸等,以及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前者自古以来就时有发生,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程度远不如现在强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及海洋开发力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人类对近海环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过度开发,已酿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突出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已经产生和正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指明协调人类与海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了解保护海洋环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建康的环境和良好的地理行为。由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4.海洋权益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由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原属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所占有的海洋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已成为共识。“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开设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海洋权益”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唤起对“蓝色国土”的热爱,提高未来公民的现代海洋意识。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 海洋和海岸带

(1)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对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图形辨认,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以及海岭等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二是总结海底地形分布规律,即根据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总长度约8万千米的大洋中脊,纵贯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三是结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断扩展、在海沟处旧洋底向下俯冲并消亡,洋底“有生有灭”的实例,来解释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对本条“标准”把握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义务教育阶段“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②,而高中阶段重在“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分布规律。欲达到“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图表等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差异,导致海洋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在分布上形成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中,海水温度分布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分布图”以及沿着某一经线“不同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表示。

海水盐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其垂直分布规律较复杂,这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受到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陆地入海径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运动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教材及教学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等图表资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三大特点,即:盐度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海区递减;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热带海域盐度略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南纬40°至南极圈海域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

(3)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的能力,并在地理必修“标准”基础上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等较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条“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热量源地,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有深刻影响。由于海水不仅是地球巨大的贮热器,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在蒸发过程中发生能量及物质状态的转化。世界海洋每年约有45万立方千米海水被蒸发,海面蒸发产生的水汽91%直接进行海上内循环,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参与海陆大循环,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雨雪后降落,成为陆地淡水的来源并最终注入海洋。第二,“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教学时可以用风海流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并和必修模块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互呼应,引导学生加深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第三,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4)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在上一条“标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即: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本条“标准”须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5)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等,其中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有关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必修模块“地理1”的“标准”中也有要求,这里主要是具体了解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的成因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本条“标准”,重在分析海水运动各种不同成因的基础上,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可与本课程中的其它“标准”相互结合,例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等。完成“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无须面面俱到,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地理现象作出有条理性的、符合逻辑和尽可能周密的合理解说。

(6) 运用地图及景观,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本条“标准”强调“运用地图及景观……”,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上反映海岸轮廓的图形以及海岸景观等入手,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降低难度。对于本条“标准”着重把握两点。首先是认识主要类型及特点。根据对海岸塑造的主导因素和物质组成,海岸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侵蚀性海岸枣这类海岸曲折多湾、常见怪石嶙峋的海蚀地形,如我国的浙江、福建多这类海岸;断层海岸枣我国台湾岛东部,岸壁陡峭,长360千米,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枣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我国各大河如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岸,这里潮汐作用强烈;三角洲海岸枣如我国黄河的扇形三角洲等;生物海岸枣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区,又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我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有这类海岸。

第二,在地图及景观的运用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学生从景观上辨别典型的海岸类型外,还要求其能够通过阅读较大比例尺地形图,分析判读岩岸和沙岸,以及根据图例和地理位置特点判读珊瑚礁海岸等生物海岸。

此外,教师还可从海岸类型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其形成条件、主要过程、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前景等。为落实下一条“标准”作铺垫。

(7)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海岸在地图上呈线状,所以称作海岸线。实际上海岸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它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一定宽度的浅海区和陆地区,其地理位置优越、丰富、环境特殊,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带,环境压力比陆地或海洋地区都大得多。例如,美国有40%人口、40%以上劳动力集中在海岸带地区,大部分鱼类产卵场、有上亿人次的水上场、海运系统的活动基地等也都在这一地带。

在我国,1980~1986年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时曾经规定,海岸带的范围特指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线的区域。而在我国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中,则把沿海占有海岸线的县级行政单位或市的市区,作为海岸带的陆域范围。这一个狭长的“黄金地带”,起着对外、对内两个辐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枢纽,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地。特别是从海洋开发和向海洋进军方面来看,我国的海岸带既是前沿阵地,又是后勤供应基地。

我国沿海地区现有4亿多人口,其工农业总产值达全国的60%,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海岸带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围绕海港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海工业、创汇农业、海水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和其他产业。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了解海岸带与海岸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二是了解海岸带的生产活动,除了通称的海洋产业之外,还包括陆地上的农业和临海工业等。三是认识海岸带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对其开展研究、加强保护和实施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结合当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8)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本条“标准”中所讨论的海平面变化,主要是指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海面上升变化。它是一种渐进性的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带来的灾害显而易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标准”:

首先是海平面变化淹没的土地。全世界40多个岛国,大多地势较低,将面临淹没的危险。世界各国经济发达、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研究表明,当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纽约、伦敦、、曼谷、悉尼、上海等城市都将面临灾难,我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万人口被迫内迁。

第二是海岸侵蚀和海洋气象灾害加剧。海洋侵蚀,海岸后退,给海滩旅游休闲地带来灾害性后果。由于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助长台风、暴雨、风暴潮强度加剧,使原有设计的海堤、防潮闸等工程达到防灾标准,灾情加重。

第三是盐水入侵,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及水质恶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导致和生态环境破坏,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沿海城市面临新的困难。此外,海平面上升还改变了某些生物种群溯河洄游的路线,进而影响种群的正常生长。

应对全球海面上升的策略不外三种:一是不惜代价地修筑和加高、加固海堤,严加防范;二是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有沿海地区;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本条“标准”的教学,教师还可取课堂讨论或“小论文”交流等形式,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在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的环境和价值判断能力。

2. 海洋开发

(1) 说出海水、海洋化学、海底矿产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本条“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为开发历史较为悠久的海洋自然。例如,海水制盐在我国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从福建沿海考古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海水煮盐工具,即是明证。春秋战国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曾号称“盐乡”并专设盐官,煮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滨海砂矿也具有分布广、矿种多、储量大、开方便、易于分选、开发投资相对较少等特点。其中,锡矿砂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开的矿种之一,其产量大而开成本往往低于陆地。

海水中蕴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广义的海水包括海洋化学(亦称“海水化学”)据估算,全球海水总体积13.7亿立方千米,除水以外,各种盐类总量高达5亿亿吨,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学宝库。

海水开发,一是海水制盐和以海盐为原料的盐化学工业;二是海水其它化学元素的提取;三是海水淡化;四是海水直接利用。我国盐田分布广泛,海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产量居世界第一。

海底矿产按矿床的成因、分布状况等可划分为滨海砂矿、海底基岩矿和深海沉积矿三大类。海底基岩矿是指赋存在海底松散沉积层以下、固结岩层中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矿、铁矿等,以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最为重要。水深2000-5000米以下海底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是最引人瞩目自生性矿产,未来将成为人类金属稳定的供给来源。

对本条“标准”中海洋“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的把握,应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传统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二是作为新兴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应在教学中予以注意。以海水直接利用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是作为海水养殖、种苗贩运、海产品洗涤、海上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及冲厕等环卫用水。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水直接灌溉潜力巨大,国外用海水直接灌溉的农作物品种已有西红柿、、甜菜和苜蓿等,我国也已利用生物技术将红树抗盐物质导入陆生生物,提高了作物的耐盐能力,并成功地获得豇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的第三代果实。又如,海底石油、天然气开,深海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勘探、开、贮运及加工冶炼等,均属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将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定位与通讯导航、海底潜水与打捞、环境监测、灾害预报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和产业、事业的发展。

(2)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对于“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这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海洋能是指蕴藏在海水之中的各种可再生性自然能量,主要包括由海水运动而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热带海域上下层海水之间形成的海水温差能、海水与入海淡水之间的盐度差能等。其中,潮汐能是我国蕴藏量最大的海洋能,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省狭窄的海湾及沿海河口区。波浪能是由海面上气压场、风场变化等产生的波浪所蕴藏的势能和动能,在海域分布基本上与风力一致,我国以台湾海峡附近最为丰富,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沿岸。“标准”从我国当前对海洋能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着重强调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