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味宁夏——舌尖上的盛宴

2.宁夏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宁夏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宁夏灵4月份气温表_宁夏四月气温

宁夏作为中国的长城博物馆,在其境内几乎可以找到各朝各代、技术风格迥异的长城遗迹,但因缺乏关注与保护,正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正因如此,遂有了此次徒步。

第1阶段为4天: 从中宁市石空镇开始,经过明长城起点(兰州军区No. 122界碑)、芦沟湖、四眼井、炮兵哨岗、采沙场、风电场,至银川三关口,全长约120公里。

第2阶段为5天: 从银川过黄河后,经过红山堡、清水营、毛不城、兴武营、安丁不台、红城,共计7座兵营,最后抵达盐池。全长约140公里。清水营、兴武营是这段长城(亦称 “河东墙”)上最有名的2个大营。

去中宁徒步长城完全是无知,但是却发现了一段无名的长城。

头天夜里火车12点半到中宁,意外得知原来中宁火车站就是原计划的徒步起点 - 石空镇。第二天一早,出火车站小旅馆,一路打听长城的方位,问10个人有5个人不知道,剩下5个人表示“听说过”,其中只有2个人能说的比较详细,但也没去过。

向北,过小河、铁路,爬上大土坡向东北方远眺,基本沿一根高压电线走,过一变电站后,就没人了,这时候就靠眼睛,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一个烽火台!

慢慢走近,当十分确信是烽火台时,兴奋地大叫了一声 “Oh, yes”。一个人在戈壁里,feel great! 爬上石块垒制的烽火台,从出发到发现这第一个烽火台,费时约2.5小时,不算太糟。

山地长城走了2个小时,却又渐渐不见了。一路上有很多洞,也许是野兔的家。。。

下午,天边遥不可及的山上陆续出现第二、第三个烽火台,想想应该不是一个朝代的,否则不可能距离差那么远,于是决定遵循 “尽量贴近所见烽火台走平地” 的原则。埋头苦走4个多小时后终于看见黄土高墙了!!!兰州军区场界No. 122碑:长城应该就从这里走出了之前的一片山脉,一马平川伸向前方的辽阔平原!(若干天后,在买的宁夏地图上看到很清楚的标识:明长城从石空镇东北方约25公里左右开始,向北一直延伸至三关口。)

终于找到了明长城,比想象中顺利,想到接下去,沿长城线路应该清晰,心中大喜,不管前面还有100多公里的大漠戈壁要走,眼前长城脚下有片平地,小草似乎还泛着一点绿,决定扎营!

长城,气贯山河!(The Great Wall - Spirit across Mountains and Rivers)

9天徒步长城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是在那四望无垠的戈壁上,沿着一道残缺的土墙,无尽地行走,这种感觉会留在心中很久。

长城的长,不应该用相机记录,而是卫星。

路上有走累的时候,但是想想,古人用一砖一瓦砌起这万里长城,现在只是要你走走,又有什么好累的呢?

如果说渺小的人类能有什么和自然稍作一抗衡的话,那就是长城。地震可以震毁一座城市,但震不倒这万里的城墙。

明长城在宁夏多为黄土长城,延伸在半沙漠、半戈壁的土地上,一路相伴的有苍耳、壁虎、坟墓。

黄土长城,无尽的魅力,无法用文字尽述。虽然长时间徒步使得看到长城有些麻木,但是每次停下来,对着黄土城墙凝视注目,历史的厚重感又油然而生。

这一段长城修的十分凌厉,沿着险峻的山势,似乎原则是 “哪儿难走就往哪儿修”,一点不含糊,走在长城上似乎体会出暴君之 “气质”。。。不过不知道这长城是不是真是秦始皇所为。

这是徒步至第二天首次见到人的地方。荒芜的戈壁里有一间孤单的白房子。走近后一条烈犬狂叫不已,我在坡上大叫了几声:“有没有人呐?”。。。从梯

子上探出一个脑袋,示意我下去。

进了房间,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是来走长城的”。。。小伙子只轻轻 “嗯” 了一声,我心里暗想:“是见过世面的人!”。。。

简短交谈后,自己倒是被震精了:这年轻人31岁,365天 X 24小时守候于此已六年。六年?!一个人待在这方圆十多公里无人的一间房里,无可想象那是怎样一种体验!

附近是兰州军区某炮兵部队,定期送水和食物过来。房间里有手机信号,使用风力发电,一台电视机、一台收音机,此外就是炉子、炕头。

走长城的人都要从他门口经过,每年大概 5-6 个,今年我是第一个。

询问 “孤不孤独?” 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停了下来,陪他聊了3个小时。还借了一把剪羊毛的巨型剪刀,把右手的手指甲剪了。

临走时灌满了所有的水瓶,吃了一碗有些焦的土豆丝炒饭。感谢!

芦沟湖遗址,位于青铜峡市广武乡,徒步长城的时候经过,会看到一块文物碑。

网查:1991年秋天,青铜峡市文管所在芦沟湖发现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总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大部分暴露在地面。发现有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堆积,采集到许多陶片和石器,有石斧、石臼、刮削器、尖锤器等。这些石器都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陶片属于尖沙陶,质地坚实细腻,有几何形纹饰,属罐、碗等器皿。据考证,这些陶片和石器属新石器时代,也称“细石器文化”。

晕!早知道这样,当时应该仔细看看地面,好歹也拣块陶片,可是稀里糊涂就走过了。看来以后出行前还是要多做些攻略。

同样是后来得知:芦沟湖之后的四眼井是有岩画的,当时也没察觉。。。

沧桑的烽火台,像一位老人,述说着百年历史。

下午4点多走到采沙场,这里是长城一路上最大的缺口,整座山被挖断,一条小路向西通往阿拉善某小镇,往东据说就是青铜峡火车站。

走到路上的时候,一开货车的司机见我,主动停下来请我搭顺风车,我婉言谢绝了,感谢他的好意!

走到采沙工人住的民房,简短沟通,进屋给相机充电。充电花了我2个多小时,充好时天已快黑,纯朴的挖沙工人留我住了下来。

第一眼看到一位挖沙工人的时候印象深刻:满脸灰尘,如此之黑,以至于眼球显得白而明亮 -- 就像那些摄影作品中刚从煤矿出来的煤矿工人!

晚上,工人们屋内聊天,听不太懂他们的对话,只知道有说有笑,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烦恼,简单而快乐。。。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烧柴取暖,热的打起赤膊,衣服一脱,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感到和大家的距离近了许多。。。四、五个人在温暖的房间里安然而睡。

清晨,和挖沙工人一同起床,我继续赶路,他们则开始一天的劳动。这些工人从周边乡村而来,都自称 “过来打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是真正可爱的人。走远后,回望一眼借宿一晚的红砖房,心里默默感激。

出行第三天,终于遇到了一个好天气,黄土,蓝天,白云,长城和一个徒步的我。

天地间,芸芸众生仿佛都成了沧海一粟,唯有长城伴我左右。

走到中午时分,阳光愈发明媚,蓝天下白云浮动,照得大地上光影交错,壮丽的景色让人兴奋不已。

下午经过贺兰山风电场,风大到令人抓狂!!!短短数公里,停下3次,实在受不了,一边走一边在狂风里大骂,就这一段风直接吹残了我的膝盖,也让人明白,原来除了暴雨和极寒,风大起来也是很让人受不了的。

古老长城与现代文明似乎和谐共存着。但服务于人类的风力,千百年间却在不断的侵蚀着长城,就怕古老的文明和历史的灵魂终究有一天变成沙尘,消失在一阵风里。

由于心还是急了一些,过了风电场又走了数公里,直到日落。

扎营选了一块相对挡风的地方,免得半夜被这大风刮走,大地上只有石块和土。。。天一黑就开始刮风,呼呼的风声一刻不曾停歇。。。到了深夜陡变狂风,想想这恶劣的自然环境,用来测试装备倒是不错的。。。

大风刮得黄沙漫天,我的帐篷没有内帐,尘土直接在帐篷里横着飞!顾不了那么多,直接闷头躲在被子里睡去。

翌日起来查看,经测试,我这次DIY的short ridge tunnel帐,拉上风绳后,对付个 6、7级风问题应该是不大。

清晨起来,发现被子上盖了一层厚厚的黄土,囧!携带的4 瓶水也冻的硬邦邦的:估计昨晚这气温是要在在零下6、7度。。。

风沙 + 严寒+干燥的气候,应该算比较极限的环境,经此一晚,对装备的需求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夜的狂风大作,换来了这晴空万里。

天蓝,蓝死人不偿命。。。

真正的边塞人家。荒凉的大地上,顽强的生存着,抑或又是代代戍守长城的。陡然间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下午2点多抵达三关口,这个2 年前曾经来过的地方。2年前,心里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来走这里的长城,这一次算是完成了夙愿,心里感到圆满。回头望望 4 天走过的蜿蜒长城,在抵达三关口的那一刻,所有辛苦烟消云散,心里充满知足。

在银川旅游汽车站坐了个到 “中心区” 的车,过黄河后下车,看到路边有"银川——陶乐"的中巴,这车就经过横城。再次走入长城,全身上下很快又变回了 “土人”模样。

中午出发,下午5点多才到水洞沟,天气很阴,不想走了,灵机一动干脆在水洞沟的旅游公厕内搭个帐篷过夜,环境还不错,尿尿、打水都不用出房门~~嘿嘿。。。可惜没有存照。

参观红山堡,由于属于水洞沟景区,堡内不伦不类盖了个新的庙,藏兵洞要钱就没去。图上是红山堡的瓮城城门,看这样子应该翻修过了。

走在高处的时候,可看到东北方的毛乌素沙地,一片无尽的恐怖沙黄!

从红山堡出发,继续走,上午的戈壁竟然下起了一点毛毛雨,虽然没照可拍,但利于徒步。中途搭顺风车去芒哈图买了 10 个白馍,再横切到长城,继续向清水营进发。下午4点刚过,抵达清水营,大营四周只有几块石柱,上面写着 “文物”,此外并无保护,整个清水营的遗迹保存完好,只是不知这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城门低于地面,这是由于城墙上的土坍塌、形成土坡所至。

走进空旷的营地,想象数百年前的士兵在这土地上操练习武,金戈铁马的时代早已过去,永久不变的是萧瑟的风,刮着地上的草,满地散落着破碎的陶片,还有几根白骨,四周一片寂静。。。晚上把帐篷扎在清水营的瓮城,和地下的远古士兵共度一夜。

清水营过后几小时,长城分成了 2 条,齐头并进!这就是 “头道边” 和 “二道边” 了。

第3天起身,清水大营往前有2个小营,里面搭了拍《刺陵》留下的场景(为了拍个**就破坏文物),其实昨天把帐篷搭在这里也不错,有摄影棚的遮挡,门口还有水源。不过这水源看起来有点吓人:溪两岸的地面白花花一大片,水偏咸。

长城宛如一条巨龙。

经过一小庙,庙里放了好多瓶二锅头,偶缺水,不缺燃料,所以只拍照留念。庙里的观音被挪到露天,远处是毛不城的营墙一角。

过毛不城(图中远处)。。。

这里的地名叫高沙窝,地如其名,越走地上的沙子越多。走的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在漫天黄沙中猛然看见远处一片隐约的红砖平房,印象中只在《新龙门客栈》才有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地方也有人居住?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他们就是当年守卫长城的将士后代吧,世世代代不离开自己的土地。。。

下午 6 点半走到一户人家,讨水。主人请我入室,屋内瓷砖地板,干干净净,简直和外面恶劣的沙尘形成天壤之别。这是三代同堂的一家,爷爷奶奶是一家之主,儿子在外地打工,媳妇照料孙子。

尽管一再推却,一大碗单独煮好的面还是递到我手上。晚上,横睡double king size的炕头,盖自产厚羊毛被,发觉羊毛对温度的调控比羽绒还强,太奢侈了。。。作为一家之主的爷爷单独睡一间房,而我作为客人和他睡在一起,足见待客之道!

“长城烽火台和树”。。。爷爷看了照片,说:“这就是俺们家那颗树”。。。

次日清晨,一大锅炒土豆丝,蓬松松的白米饭中掺了一些黄米,又是新做的,2 大碗饭下肚,饱到喉咙口。。。

所有这些,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第4天早上,和热情的边陲人家挥手告别,不久到了兴武营,营内有农民开垦。兴武营是大营,有西、南二个城门,均已倒塌,图为倒塌的兴武营西城门。

兴武营是一个分叉口,“头道边” 和 “二道边” 在这里分开,由于风沙,头道边已 “不堪保障”,顺着二道边走,接下去的一个营就是安丁不台。

长城在某些段几乎被黄沙掩埋,可惜可叹。。。

更有甚者,一些大的墩台被掏空,里面有房间还有储藏室,据我推断,应该是穷苦年代的时候人们没有住处,于是将长城掏空为家。

第4天晚上在一个村子附近露营,引起了村民的一些惊动。

第5天,天气晴好,赶路。经过安丁不台,长城在此折向南行。

向南沿长城继续徒步。中午时分看到公路,此后,长城沿公路而行,途中经过红城,城墙上有保护长城的标语。

走上公路,搭车,在车上对这最后一段 >10公里的长城行注目礼!车到盐池,结束了明长城宁夏段的徒步。

-End-

psnake@酷动号:psnake

徒步爱好者,尤其喜欢solo徒步。超轻装备diy狂人,背包、帐篷、衣服都是自己缝制。喜欢写游记,文风朴实精炼不造作。

寻味宁夏——舌尖上的盛宴

城市概况 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石嘴山黄河大桥南两公里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跨黄河,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邻;西邻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黄河水与内蒙古乌海市相邻;南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交界。石嘴山市成立于1960年(1960年4月,在石嘴山组建南街、北街两个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镇撤销。不久以2个城市人民公社为基础,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个区,区与公社合一。),现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平罗县两区一县,土地总面积5309.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6万多人,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2%,有汉、回、蒙、满等24个民族,回族人口点20.3%,呈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石嘴山市为宁夏第二大城市。市府驻大武口区。

石嘴山市位居黄河中游上段、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西宽约88.8公里,南北长119.5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5°58′~106°39′,北纬38°21′~39°25′之间。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踞银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间,按地形地貌可分为贺兰山山地、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冲积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四种类型。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夏热而短促,春暧而多风,秋凉而短早,冬寒而漫长。年平均气温8.4℃~9.9℃。年最低平均气温-19.4℃~23.2℃,年最高平均气温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较为均匀,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发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南畅北通,西高东低,山川雄健,景色秀丽。贺兰山岩画闪射着先古文明的光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墓夏冢,长城古塔,体现着土地的灵动和文化的灿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呈现出塞上江南的秀丽风光。

石嘴山市曾是资源依托型城市,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粘土、金、铜、铝、铁等十多种矿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煤炭储量为25亿吨,全国12煤种中该市就有11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储量达6.5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硅石储量5亿吨,是硅系产品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粘土储量1300万吨,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

石嘴山市地处银川平原北部,得黄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沟渠配套,林网交错,现有耕地11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4.05亩,居宁夏灌区首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112万亩,人均3.94亩,近期可开发利用的土地50万亩,农业开发潜力极大。多年来,石嘴山市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封沙、封滩育林、育草和全民义务植树,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项目、平原绿化项目和现在正在争取的“绿色中国”项目以及兴果富民工程等,使该市农业、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36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过到8.1%。

石嘴山旅游资源独特。兼备江南秀丽的水上景观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风景于一体的沙湖,是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还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园以及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陶乐兵沟汉墓等,逐步成为宁夏乃至西北的旅游热线。石嘴山市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山擦边而行。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名不虚传;南有集大漠雄浑与江南锦秀为一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民族风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来已久;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园、惠农万亩枸杞园、万亩红柳园,平罗万亩生态林等争奇夺秀,后来居上。追今访古,怡养性情,石嘴山的旅游景观景点令人留连忘返。

电力资源,现有国电大武口发电厂和国电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2家国有电力企业和一些地方电力企业,总装机容量205万千瓦。正在规划建设一批企业自备电厂项目,预计到2008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万千瓦以上。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工而兴的城市,建市以来,工业一直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初步形成了高科技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力及相关产业、机械制造、“清真”品牌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六大特色产业。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市内落户。原煤、焦炭、煤矿机械、金属镁在自治区占圈套比重;石灰氮、双氰胺产量和质量居亚洲首位,是亚洲师大的炭素生产基地;钽粉、钽丝生产能力和产量居世界前三位。恒力集团、英力特化工、东方钽业三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达到33.1亿元,流通股市值22.4亿元。电力优势突出,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占自治区的3/5,成为宁夏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

石嘴山市距银川河东机场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兰电气化铁路,74公里的石(嘴山)中(宁)高速公路,69.5公里的109国道和90.3公里的110国道纵贯南北;山水大道、大平、平陶、红礼、姚汝等公路干线横穿东西;平汝和厂矿专用铁路线,以及79条公路支线、3座大型公铁立交桥和1座公路立交桥组成四通八达公(铁)路网;通车里程达1200公里,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框架。黄河航运拥有渡船39艘,浮桥2座,渡口11个,航线144公里;陶乐黄河大桥正在建设之中;石嘴山黄河大桥成为沟通宁蒙两区的跨区交通要塞。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达21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5部/百人。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

贺兰山岩画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西夏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大漠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宁夏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宁夏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韦雪林

美食 承载着一方地域的文化和记忆,也沉淀着对一方热土最深的惦念。地处祖国版图几何中心的宁夏,自古就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文明的碰撞融合造就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包融性,使得当地 美食 形成了既具至简的大块朵颐,又有细腻的精致气息,于融合之间沉淀出宁夏专属味道。

如果把宁夏的 美食 写成故事,盐池滩羊、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六盘山牛肉、西吉土豆、中宁蒿子面等这些地道 美食 风物必是主角,也是宁夏在外游子和世界各地来宁游客舌尖深处回味悠长的记忆。

老毛手抓。

盐池滩羊 温暖世界的传奇

行走在宁夏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以羊肉为招牌的餐馆也最为亮眼,“老毛手抓”“国强手抓”“马记羊羔肉”“黄渠桥羊羔肉”……以直白的人名和地名命名的 美食 招牌,透露出宁夏人豪爽的性格。关于羊肉,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一只羊能活着离开宁夏”,这也充分体现了宁夏人对羊肉的忠爱。

在论羊肉的吃法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宁夏人做不出的。一只羊从头到脚,根据不同部位食材的特点,以爆、焖、炒、烩、涮、烤、蒸、炖……十八般烹饪手法,烹制出烤全羊、手抓羊肉、冰煮羊肉、爆炒羊羔肉、羊肉小炒、烩羊肉、羊肉串、羊杂碎、烤羊蹄等几十种特色十足的全羊宴,以及以羊肉为灵魂搭配的面食,羊排小揪面、羊肉臊子面、羊肉炒糊饽……惊艳着人们的味蕾。

盐池滩羊肉之所以好吃,和羊肉食材本身的品质密不可分。盐池县坐落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拥有无垠的戈壁滩和广袤的盐碱地,生长在这里的滩羊,吃着长在戈壁荒漠上的甘草、苦豆子、苦参碱等29种沙生植物药材,喝着苦碱水长大,含碱的食物和水源,中和了羊身体内部的酸性,使得羊肉嫩而不膻、滋味鲜美。用盐池当地老百姓的话讲,盐池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2016年以来,盐池滩羊作为宁夏食材代表,先后“四登”国宴,名扬海内外。国强手抓、杜优素羊杂碎亮相《舌尖上的中国2》。羊肉也是《山海情》中出现最多的美味之一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就是“咱宁夏这滩羊你在哪儿都吃不着,一点都不膻,香!”

枸杞宴席:酥皮枸杞滩羊背。

枸杞全宴 红色的花式盛典

2021年,宁夏发布了28道以枸杞为食材的菜品,这是宁夏有史以来首次枸杞入宴成席。有以枸杞鲜果为主料的水晶冻—冰山琥珀枸杞,不仅好看,更能品到鲜果的原汁原味。有以枸杞作为辅料,搭配盐池滩羊、六盘山牛肉、沙湖鱼头、西吉土豆、中宁蒿子面、野生沙葱等风物名产,最大限度激发出食材独特的味道。枸杞口味酸甜,在芦笋杞汁浸湖虾、珊瑚杞汁萝卜荟等菜品里,用枸杞汁调味,让寻常的凉菜变得不拘一格。将枸杞鲜果磨成枸杞粉撒在牛肉、酸奶里,更是为这些菜品提味增色。宁夏人不仅将其果肉制作成美味的佳肴,还将枸杞芽尖、枸杞根作为辅料烹饪出沙窝杞根百合、薄皮杞芽包等独特的美味。

枸杞作为宁夏的特产,在这里的栽培至少有500年的 历史 ,明弘治年间更是将之列为“贡果”。清乾隆时的《中卫县志》中有关于枸杞的记载:“宁安一带(今宁夏中宁县)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位于银川市的宁夏(百瑞源)枸杞博物馆是以枸杞元素为主题的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是融中国枸杞文化展和宁夏特色产品展销为一体的开放式枸杞博物馆,因枸杞而成为宁夏的特红景点,每年吸引十几万游客前来参观。

从最初的食用干果为主,到精深加工的枸杞粉、枸杞籽油、枸杞浓缩汁、枸杞鲜果粉、速冻枸杞,枸杞酒等,再到惊艳四座的枸杞宴,宁夏人将枸杞的用法发挥到了极致。

宁夏览翠酒庄葡萄酒窖。

葡萄美酒 醇厚的紫色梦想

随着酒庄游新业态的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宁夏品美酒、赏星空。宁夏将葡萄美酒和道地风物优品相互搭配,开发出5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标 美食 ”酒庄休闲 旅游 产品菜单。此菜单由杭州G20峰会餐饮文化专家组长胡忠英、金砖国家峰会接待单位总厨陈艺彬等为代表的7名中国烹饪大师和4名国家级星级侍酒师共同研发。配菜均以宁夏葡萄酒和盐池滩羊、泾源黄牛肉、黄河鲤鱼、枸杞鸡等道地食材为主,从中西结合、菜系融合、餐盘设计、创意美学等多个维度推陈出新,赋予了葡萄酒邂逅宁夏特色 美食 的精致味蕾体验。

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位居北纬38 ,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2002年,贺兰山东麓优质葡萄产区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2013年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2013年宁夏入选《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全球必去的46个最佳 旅游 地。2021年,宁夏被全球葡萄酒 旅游 组织(GWTO)授予“推荐全球葡萄酒 旅游 目的地”称号。宁夏文旅推出的10条酒庄休闲 旅游 精品线路,成为来宁游客必去重要游览线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 旅游 已成为宁夏最受世界瞩目的“紫色文化 旅游 名片”。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品种和酿造技术,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至宁夏,让宁夏成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如今,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面积55万亩,200余家风格迥异的酒庄,星罗棋布在绵延的贺兰山下,近10年来,先后有50多家酒庄的上千款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斩获顶级大奖。葡萄酒更是远销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源石酒庄、西鸽酒庄等特色酒庄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美酒、尝 美食 。

每年,由宁夏文化 旅游 部门主办、酒庄承办的各类 旅游 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春季举行的农业嘉年华“海棠节”,夏季举行的“市民课堂”,秋季举行的“星空朗读”“西鸽诗会”“红酒马拉松”“声动宁夏,全民朗读大赛”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葡萄酒的世界品酒、识酒,营造以景悦人、以酒聚人、以文化人的浓厚氛围。

中宁清炖土鸡。

乡村 美食 藏在碗里的乡愁

去乡村,看山、望水、忆乡愁已成为宁夏休闲 旅游 和假日消费的新亮点,也使得九碗三行、暖锅、蒸鸡等充满烟火气的乡村 美食 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人食之难忘。

九大碗在宁夏已有300多年的 历史 ,早在元朝就已初具规模盛名广传。之所以被称为九大碗,是因为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碗菜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南北或东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菜肴主要以牛、羊、鸡、鱼肉为主,多数菜肴以蒸、炖、烧等手法烹制,突出宁夏人淳朴、善良的民风民情。

蒸鸡是地处六盘腹地的泾源特色小吃之一。蒸鸡好吃关键是用料较为考究,需使用当地土鸡,加上自产的土豆,葱、姜、花椒粉、咸盐等调料进行蒸制。此道菜既荤素搭配,又包含主食面饼,美味又方便。食用蒸鸡时再搭配当地盛产的苦苦菜、刺五加等野生菜以及农家蒸的馒头,是一道十足的充盈着田园与乡情气息的 美食 。

宁夏的冬季气温较低,这也使得热气腾腾的火锅深受欢迎,尤其以固原市隆德县的暖锅最为有名,用十几种食材汇聚一锅而成的隆德暖锅,荤素搭配,老少皆宜,是乡村之旅中难忘的美味之一,更是游子们刻入灵魂深处的乡愁味道。

吴忠早茶拉面。

早茶拉面 清晨的舌尖诱惑

吴忠市的清晨是被早茶拉面叫醒的。分布在大街小巷的300多家拉面馆,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感受早茶文化。清汤筋面、八宝珍茶、酱牛肉、羊杂碎、小花卷、烫面油香、苦荞锅巴、鸡蛋摊饼、精致凉菜……一天的精气神在一桌早茶中点燃。各地游客来吴忠吃早茶,往往被丰富的、硬核的、精致的菜品所惊艳,可谓是“味”中有美,“美”中有享,“享”中有乐。

“游在宁夏、吃在吴忠”一直是吴忠人引以为傲的名片。吴忠早茶有着悠久的 历史 、厚重的文化底蕴,经过岁月的积淀,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餐饮产业和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距离首府城市银川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吴忠市,其 美食 占据宁夏 美食 的半壁江山,手抓羊肉、手撕土鸡等41道菜品被评为“中国名菜”,吴忠还被评为“2021中国特色 美食 百佳县市”。

对于吴忠人来说,吃早茶已经不完全是为了早餐饱腹,而是赋予了更深的独特饮食文化内涵。伙伴间谈生意、亲朋好友聊天聚餐,往往都是从一场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早茶拉面开始。在早茶的浓香中慢条斯理地品味时间,淡定从容地谈论生意,交流 情感 。

在吴忠吃早茶,一壶八宝茶是标配之一。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的八宝茶,以茶叶为底,配以冰糖、玫瑰酱、枸杞、红枣、核桃仁、桂圆肉、白芝麻、葡萄干、小果干等十几种辅料,喝起来香甜可口,滋味独特。刘三朵八宝茶更是融入家族百年祖传配方,采用数十种药食同源的花草,研制出适合不同人群的 养生 茶品,深受游客喜爱。

固原 美食 :九大碗。

塞上夜市 城市里的烟火气

夜市是地方人文风情和风物 美食 的浓缩空间,是充满着浓厚 历史 气息与鲜活市井百态的地方。在宁夏这片塞上土地,因为气候和地形的差异,从湖城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到古城固原,不同城市的夜市有着各自的地域和人文特色。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怀远夜市,因为与宁夏大学等许多高校毗邻,每晚这里以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人头攒动。在商户的吆喝声与“嗞啦啦”油炸声、“咕嘟嘟”沸腾声中,特色手工辣条、烤羊蹄、辣糊糊、牛肉饼等百余种 美食 挑动着食客的味蕾,使这里成为 美食 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品尝打卡。建发大阅城观光夜市是银川市区集休闲 、 旅游 观光、特色餐饮、文化互动于一体的24小时 美食 城、不夜城、 旅游 城、购物城、文化城。这里既有接地气的袁老四火锅、贰麻酒馆……还有受年轻人追捧的喜茶、星巴克……

石嘴山市惠农夜市 美食 街、大武口兴隆夜市的夜晚,充斥着烟火气、食物的香气和人潮涌动的乐趣。来这里逛夜市的本地人必点的 美食 ,抑或是当地人为游客首推的 美食 ,必是石嘴山辣椒饼和大武口凉皮。这是两道以地名命名的 美食 ,可见当地人对它们的认可。大武口凉皮入口滑而不腻,薄而筋道,酸辣爽口。尤其是深受食客钟爱的辣椒油,是采用本地辣椒搭配蒜水、芥末水等调配出的独特酸辣香味。大武口凉皮不仅可以拌着吃还可以卷着吃,卷凉皮是把黄瓜、熟花生、面筋、香菜等用芝麻酱和其他调料拌匀后放入一整张凉皮里面裹成卷后食用,因方便而又美味深受上班族的喜爱。

夜市一隅。霍晓刚 摄

还有吴忠市的光耀 美食 街、中卫市的向阳街夜市、固原市的九龙国际六盘山观光夜市等,以包容天南海北 美食 的豁达,将各地 美食 和本地最具特色的蒿子面、炒肚丝、燕面揉揉、搅团等 美食 汇聚于喧闹的夜市,让食客在地道的 美食 中体味城市的温度。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宁夏作为我国唯一黄河穿流全境的省份,其特色 美食 文化历经了时代的传承和发展,生动再现了一方水土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性格。这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 美食 风物是宁夏递送给世界的名片,也成为了游子们对家乡最深的牵挂,和游客最惦念的远方 美食 。

[责编:张笛]

[来源:湖南日报]

滔滔黄河,巍巍六盘,雄浑壮丽,峻峭贺兰,无垠草原,分外妖烧;千里沃野,茫茫沙海,金光泛泛。眺望这山川秀丽的宁夏,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我国西北腹地、黄河中上游。南接甘肃,东连陕西,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首府银川市,辖 4个市、2个地区、15个县。人口 465万(1990年),面积 6.64万平方公里。

宁夏形似枣核,两头尖,中间大,东西宽 45~250公里,南北长 465公里。地势南高北低,由北向南可分西北部高原、银川平原、贺兰山地、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地区;黄河经黑山峡进入宁夏,纳各支流后北上,又有秦渠、汉渠、唐徕渠长流不息,构成通常所说的“塞上江南”。不同类型的地区,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使宁夏秀美抬人。宁夏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严寒、夏短酷热,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蒸发强烈,无霜期短而多变等特点,年均气温 5~9℃,昼夜温差较大,故有民谣流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黄河如带,贯穿全自治区,气候于而土壤不旱,地势高而气候不寒,真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稻麦、瓜果,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宁夏物产丰富,被誉为红、黄、蓝、白、黑的“五宝”,久负盛名。矿产资源近 50种,各地有不同类型矿产地 300余处。已探明储藏量的有煤、石膏、石油等17种。煤是宁夏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煤质优良,品种齐备,储藏量居全国第 5位,特别是太西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宁夏,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像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立了能源、电力、轻纺、机械、冶金、化学、建筑、交通等工业,为宁夏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宁夏紊以“塞上江南”闻名于世。那么,这一美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宋代著名地理志《太平衰字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令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北周大成一年(公元 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比,因谓之塞北江南。”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已成繁华之地,开始为统治者瞩目、为世人所称道,所以在南方入迁来较多时,便得了这么个雅号。据此,“塞上江南”的原始意义仅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风俗等方面。以后,随着唐代唐沫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稻麦面积迅速扩大,粮草充盈,士马强盛,民食充富,而且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更多新的含义。唐代中叶韦蟾的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鸣”。

宁夏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河水灌溉已有 2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朝就在此设郡县,行“屯垦”,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修筑长达百余公里的秦渠和汉延渠。把原先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大灌区之一。汉武帝时又建汉渠、光禄渠、美丽渠、七星渠等。两汉盛世,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人们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唐代对已淤积阻塞的光禄渠进行疏浚,伸延 300多公里,并赐名唐徕渠,成为迄今最大的古灌渠。明清两代

又修筑惠农渠、羚羊夹、羚羊寿等渠,历经盛世治理,黄河灌区渠道纵横,稻田遍布,一派江南风光。

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使宁夏平原成为发展自流灌溉的理想地区,其自然条件之优越,可与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的尼罗河沿岸绿洲相媲美!

宁夏:利:水资源丰富(黄河);土壤肥沃;光照强;生产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弊:纬度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多风沙等恶劣天气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