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冷湖火星营地旅游摄影包机攻略

2.全国各地那个省天气好。不爱下雨

3.雨量简介及详细资料

4.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形

5.最近的新闻

青海冷湖一周天气_青海冷湖天气预报15天查询

7月份的青海,温度在6到25度之间,以夏天的为主,但是早晚温差比较大,需要羽绒服或者冲锋衣。

衣服颜色越鲜艳越好,漂亮的丝巾带一条,防晒霜,保湿液,补水液,太阳帽,太阳镜都要带。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

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谷地、黄河谷地、年平均年气温在6~9℃左右。

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青海冷湖火星营地旅游摄影包机攻略

2006年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冬季,也是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日照时数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冬季平均日照时数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了4%。

主要的天气气候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等。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2005年12月,全省月平均气温南部偏高,北部以偏低为主。

与历年同期相比,青南地区的清水河、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祁连山区以及我省东部农业区偏低0.1℃~1.7℃,其中都兰、祁连、西宁、民和、大通、化隆、清水河等地偏低1℃以上,西宁偏低1.7℃,是全省气温偏低幅度最大的地区;刚察、贵德接近常年;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其中玉树大部、果洛、黄南南部及沱沱河等地偏高1℃以上,玉树、杂多、玛多三站则偏高2℃以上,是全省气温偏高幅度最大的地区。

月平均气温全省平均值-9.6℃,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高0.2℃,是2000年以来同期气温最低的一年。

2006年1月,月平均气温南部地区偏高幅度大于北部。

与历年同期相比,青海南部地区及门源、托勒、大柴旦、德令哈偏高4.4~7.5℃,其中,贵南偏高幅度最小,为4.4℃,杂多偏高幅度为7.5℃,最大;北部地区均偏高1.9~4.3℃,其中诺木洪偏高幅度最大,为4.3℃。

全省月平均气温为-6.8℃,较历年平均值偏高4.2℃,偏高幅度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

2006年2月,我省气温普遍偏高,偏高幅度在0.4~5.3℃之间,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东低,其中茫崖、沱沱河偏高幅度>5℃;西宁偏高幅度最小,偏高0.4℃。

2006年2月气温全省平均值-4.5℃,高出11~2000年气候平均值3.0℃,与1999年2月一起居我省有气象资料以来同期气温最高值。

2006年冬季气温除西宁、尖扎分别偏低0.7℃、0.6℃外,其余地区偏高,偏高幅度在0.5~4.5℃之间,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其中沱沱河偏高幅度最大,达4.5℃。

全省平均气温-6.9℃,高出11~2000年气候平均值2.5℃,冬季气温继去年冬季又一次突破历史同期平均气温最高值。

今冬是我省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季,也是自1998年以来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

1.2 降水

2005年12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沱沱河偏多6成;玉树东北部、果洛的玛多和甘德、黄南的泽库、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北部的刚察和东部的海晏、海东的互助和湟中等地偏少3~9成;省内其余地区月内无降水。

全省平均降水量0.3mm,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3mm,是1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大部月降水量偏少。

与历年同期相比,环青海湖地区、海西西部、湟源、互助、门源、德令哈等地的降水量为1.0~5.0mm,偏多1成~3.3倍,其中柴达木盆地西沿及刚察偏多最多,为1.4~3.3倍;湟中、大通、乌兰等地接近常年值;省内其余地区偏少2成以上,其中海南大部、黄南大部、玛沁、达日、囊谦、曲麻莱、沱沱河、循化等12站整月无降水。

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2mm,处在历史同期降水量偏少第10位,比2005年同期少0.9mm。

2006年2月,我省降水分布不均,柴达木中西部、海北东部和东部农业区、果洛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偏多幅度在6%~400%,其中乐都、冷湖偏多幅度最大,达400%。

其余地区偏少,其中兴海全月无降水。

我省2月平均降水量4.5mm, 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多1.2mm。

2006年冬季,我省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

门源、冷湖偏多幅度最大,分别偏多168.2%,141.7%,兴海整个冬季无降水。

我省平均降水量11.5mm, 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

1.3日照

2005年12月,日照时数在192~263h之间,其中杂多、循化、诺木洪等地略少,西宁、乌兰、沱沱河、玉树、囊谦等地特多,日照距平百分率在10%~13%之间;省内其余地区略多或偏多。

日照时数全省平均值234h,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多10h,是2000年以来同期日照时数最多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日照时数在140.0~249.0h之间,较多年平均值偏少21.7h。

与历年同期相比,除五道梁、清水河、玉树、玛多、达日、曲麻莱、沱沱河偏多2%~14%外,其余地区偏少2%~32%,其中西宁、湟源、民和、乐都、门源等地偏少22%以上。

全省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95.2h,处在历史同期最少第3位。

2006年2月,全省日照时数在139~239h之间,平均日照时数192.2h,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3.3h。

与历年同期相比,青海西南部、海北北部、果洛部分地区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沱沱河偏多最多,达43%,其余地区偏少,偏少幅度在2%~40%之间,其中都兰偏少幅度最大,达40%。

2006年冬季,我省日照时数在534.0~701.0h之间,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其中海西东部,海南部分地区,东部农业区大部偏少幅度较大,湟中偏少幅度最大,偏少15.6%。

玉树偏多幅度最大,偏多8.2%(附图3)。

我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20.1h,较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25.9h,偏少了4%。

2 主要天气气候及其影响

2006年冬季的主要的天气气候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

2.1 雪灾

称多雪灾、都兰雪灾、门源雪灾

2.2 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

2.3 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

2.4 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

3.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评价

3.1 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2006年冬季又是一个明显的暖冬,气温较历年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害虫越冬。

3.2 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评价

自10月下旬清水河地区形成特大雪灾以来,由于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缓慢,积雪深度长期维持在12~16cm之间,积雪深度到2006年1月24日才降到1cm左右。

此次雪灾给当地牧业造成较大损失。

2006年2月13~23日,都兰发生后冬轻雪灾,据调查都兰县沟里乡和热水乡发生中度雪灾,局部地方达到重灾。

4.气候预评估和对策建议

据青海省气象台预测:春季降水总量海西东部不足13mm,青南大部在80~140mm之间,东部农业区及省内其余地区在30~100mm之间,与历年同期比较,海西西部及农业区大部偏少1~2成,果洛、黄南南部及清水河偏多1~2成,省内其余各地接近常年。

气温较历年同期略偏高。

根据今年春季我省东部农业区的黄河河谷和湟水河谷的大部地区春季降水总量较历史同期偏少1~2成,透雨、雨季开始日期基本接近常年等预测结果,预计春季农业区的湟中、贵德、化隆将出现中度旱情,大通、湟源、平安、乐都、互助、循化、民和、尖扎将出现阶段性的轻度旱情,请有关部门及早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春季牧区大部降水仍将继续偏多,部分地区仍将出现短时积雪,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全国各地那个省天气好。不爱下雨

青海冷湖火星营地真的是很多人去的好地方。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非常浓郁的文化魅力和科幻元素,视觉特效也是超一流的,给人一种莫名的内心波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分享给大家。

火星营地位于敖包梁脚下,以敖包梁为中心,距离方圆几百公里(冷湖和大柴旦、茫崖、马海村除外),没有任何植物。与此同时,就像到达了火星。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最像火星的地方。

冷鄂梁博的水崖子墩地区有2000多平方公里,相连的大柴旦和花土沟丫蛋地区总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它还包括发展、成长、成熟和衰落的各种形式的丫蛋,包括高泰丫蛋、沙海丫蛋和世界上唯一的水丫蛋。它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丫蛋博物馆。

冷湖火星小镇位于敖博良之下。

火星营地位置地图

火星营的前身

有人说,这是地球上最不像地球、最像火星的地方:遥远无边的戈壁滩,崎岖的丫蛋地貌,最绚烂的夜空。这是距离方圆数百公里的冷湖镇。这里曾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全盛时期依靠石油开生活在这里的人口超过10万。

位于金山下的冷湖沙漠城,距离冷湖镇约10公里。位于S305省道边上。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石油的枯竭,青海油田很多生产生活区被废弃,冷湖逐渐萎缩成一个只有800多居民的小镇。如今,冷湖已经开始利用其类似火星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优质的夜空,打造集科普、科普、科幻于一体的“火星小镇”。

短短两年时间,冷湖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天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学仪器,创办了冷湖科幻文学奖,建设了火星研究旅行实践教育营。

火星营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

冷湖霍星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西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北部与新疆和甘肃接壤。在冷湖镇以西60公里处,驱车通过火星一号公路约1小时。

距敦煌机场270公里,215国道、305省道车程约4.5小时。距德令哈机场430公里。驱车经德孝高速、刘戈高速,约5小时即可到达。

从冷湖到敖包梁的火星营地大约70公里。这条简单的路被命名为火星一号路。其实大部分人还是走S305省道,从冷湖沿着S305大概40公里。有一个岔路口,他们走沙市路大约27公里到火星营地。因为Oboliang处于发展阶段,道路一度被人为封锁,现在可以通行。

火星营地的地理特征

冷湖镇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内陆腹地。它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年降水量17.8mm,年蒸发量3,137.3mm,是中国极度干旱地区。日照百分率超过80%,是亚洲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平均海拔2733米。

火星营地的环境特征

火星营地位于奥伯梁下。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丫蛋地貌。而且地处无人区,交通不通,外界知之甚少。这个神奇的区域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原始状态。与此同时,就像到达了火星。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最像火星的地方。

单纯从景观的角度来看,Oboliang应该是数一数二的。2平方公里的奥伯良塔矗立在冷湖西南方广袤荒凉的戈壁上,高差约数百米。

从低地到高地,地貌有明显的台阶,依次是戈壁平地和起伏的圆丘形丫蛋。顶层多风化成柱状,形成丫蛋晚期的峰丛地貌。驶入奥伯良高台,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丫蛋地貌会反射出不同的光色,或青灰色,或暖**,或橙红色,有点时空错乱的诡异错觉。尤其是随着夜晚的来临,我们在这片没有植物,没有水,没有生物的贫瘠土地上扎营。明月当空,满天。形状各异的丫蛋在月光下投下、舒展着各种影子,像无数不知名的巨大生物聚集在一起,给人一种巨大的压抑感。这时候就像是在一个孤独的星球上。

火星营地坐标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镇以西60公里,敖包梁丫蛋腹地,北纬38.2715度,东经93.0569度及周边1125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

火星营地装置和设施

火星营地建设一期包括五个主要区域:综合楼、男女睡舱和男女浴室区。

火星营地鸟瞰图

综合楼一层面积150平方米,二层面积120平方米。有用餐区、咖啡吧、活动中心、办公室、厨房等设施,是整个营地的中心区域。我们的一些课程和实验将在这里进行。

睡舱分男舱和女舱,共可容纳28人和56人。

男女浴室是分开的。

帐篷区

睡眠庇护所

走廊

教室餐厅

睡眠庇护所

夜晚

火星营地产品介绍

一、火星营地研学产品

在这里,营员们可以住进太空睡眠舱,参与火星救援等体验项目,还可以品尝“火星盛宴”的煮土豆、胡萝卜、羊肉和两片午餐肉。根据时长和项目不同,这里的火星生活费用从1980元到19800元不等。

青少年科普两天一夜项目1980元;三天两夜的“火星生存”营地,可以体验GPS定位、火星徒步等。收费3600元;

19晚的“火星移民工程师夏令营”收费近2万元,课程包括火星生物圈、着陆器设计等。该营地自今年3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数百名“火星居民”。

二、火星营地研学QA

问:什么时候可以参与研究产品?是全年活动吗?

答:以上产品适用于4-6月和9-11月在校儿童。由于天气寒冷,招待会将于12月至次年3月暂停。其他寒暑活动请参考寒暑产品手册。

问: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

答:8-15岁在校学生。

问:营地里有信号吗?

答:手机信号断断续续,可以通话,但是不能用微信,不能传图。万一发生什么意外,仍然可以实现与外界的紧急联系。

问:营地的海拔有多高?会有很高的反应吗?

答:营地海拔2700米。很少有人有高原反应。

问:有没有个人卫生清洁?衣服可以洗吗?

答:戈壁最珍贵的是水。营地里的胶囊可以个人清洗,但容量有限,不会无限期使用。戈壁干燥,风干快,衣服也不会有异味。建议带够换洗的衣服,回来后洗干净。

问:营地的师生比是多少?

答:我们严格按照1:5~1:7的师生比例安排每期的活动,充分保证每个孩子的安全和注意力。

三、产品特点

火星营的主要功能有:

1.举办主题冬令营、夏令营和研究活动;2.举办《星际任务》系列活动。

课程特色:火星营系列体验课程紧密围绕火星移民目标,涵盖GPS定位、太阳能发电、计算机设计与建模、3D打印、无线电、户外生存等实用技能。内容涉及数学、地理、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将情景代入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空间科技、探索宇宙、探索外太空的兴趣。

四、冷湖火星小镇能提供什么

住宿:冷湖火星镇距离营地60公里,可为营地提供正常生活所需的食品饮料等后勤物资。营地、营地太空舱等设施可以实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接待规模。

活动:观星、看**、篝火晚会

五、冷湖实验室简介

冷湖实验室是走进火星社区、CBD、学校的STEM教育综合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集科普图书、科普空间、创客空间于一体,实现展示、销售、教学等多种功能。

冷湖实验室的课程体系是针对2040年人类移居火星的。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分为生命科学、天体物理、材料科学、计算机工程等学科。在STEM课程体系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冷湖实验室的课程体系包括:师资培训、课件(教师手册、学生手册)、资料包。目前已有600多课时的成熟课件。

雨量简介及详细资料

我国年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大都出现在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其中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等,是我国气候最干燥的地区,年雨量一般在25毫米以下.例如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年雨量为18.6毫米;若羌为17.4毫米;吐鲁番16.4毫米;塔里木盆地中的冷湖17.6毫米.新疆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伊吾淖毛湖(海拔498.3米),年平均雨量最少,只有12.0毫米.但这还不是我国气象站中雨量最少的地方,最少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海拔不到1米),年雨量平均只有6.9毫米.据报道,在吐鲁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却勒塔格荒漠等地区,有些年份甚至终年滴雨不降.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形

年降雨量

我国台湾省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1906~1944年38年的平均年雨量最高达6557.8毫米,1912年曾出现过8409.0毫米的记录。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年雨量的最高记录。火烧寮之所以雨量特别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位于中央山脉的北坡,冬半年面迎从东海上来的潮湿季风,气流稍一抬升便大雨倾盆。其次是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的巴昔卡,1931~1960年30年平均降雨量高达4495毫米。以下是:台湾省的东兴,2646.7毫米;琼中,2340.9毫米;云南省的金平,2267.3毫米。

我国年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大都出现在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其中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等,是我国气候最干燥的地区,年雨量一般在25毫米以下。例如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年雨量为18.6毫米;若羌为17.4毫米;吐鲁番16.4毫米;塔里木盆地中的冷湖17.6毫米。新疆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伊吾淖毛湖(海拔498.3米),年平均雨量最少,只有12.0毫米。但这还不是我国气象站中雨量最少的地方,最少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海拔不到1米),年雨量平均只有6.9毫米。据报导,在吐鲁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却勒塔格荒漠等地区,有些年份甚至终年滴雨不降。

概括

分布图

按气象学上讲,所谓雨量,就是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面上(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用雨量计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气象台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那末,一毫米雨量究竟有多少水呢?据计算,一毫米雨量等于一亩田增加667千克水,即相当于浇了13担水。

词义

一定时间内以雨的形式降下的水分或水量,通常以英寸水深来量度

气象术语

雨量是以雨量计来计算,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确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时亦会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气象统计名词上,雨量又可称为降雨量,即一定时间内之降水累积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于0.1公厘视为雨迹。

表示法 等雨量线

天气图上,雨量相等各点的连线。它表示雨量分布的特点。可由等雨量线状况,分析出雨区变化、雨量梯度和大小暴雨区等。

雨量图

某一给定时段内某一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图,可分年、季、月、旬、日或特定时段的雨量图。天气分析中所用的时段较短,如24小时雨量图,用以观察与降水有关的天气系统的移动与发展变化。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中所用的时段则较长,如年、季、月或更长时段的雨量图,以观察长期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在农业气象工作中,主要用某些作物某些生长发育阶段的雨量图。

等级

雨分为微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这些等级的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

微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0.1毫米,为人们通称的“毛毛雨”。

小雨:是在24小时内,雨量在0.1至10毫米,可淋湿衣服,马路有少量积水,泥土地面全湿,但无积水现象。

中雨:是在24小时内,雨量在10至25毫米,可听到雨声,洼地有少量积水现象。

大雨:是在24小时内,雨量在25至50毫米,雨声激烈,水沟流水很快。

暴雨:是指24小时内出现大量降水,雨量大于50毫米。

大暴雨:24小时内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

特大暴雨:24小时内雨量超过200毫米以上。

阵雨:这种雨的开始与停止,都是很突然的。降雨最急的时间很短,强度变化急剧。

因此,阵雨的名称是由降雨的性质而不是由降水的量来决定的,其下降的量有时可能很少。雨主要是降自积雨云并有时伴有雷暴。

最近的新闻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 ?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 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 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于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大地形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将青藏高原地区划分为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海拔较低处的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北缘山地,并依据水分状况又将高原气候带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区。这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高原亚寒带。大体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河源以东,地域辽阔,包括西藏那曲至青海阿尼玛卿山、青海东南隅,平均海拔4500-4800米,>10℃期间天数少于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藏高原主要牧区之一。由于高寒,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成熟。本区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在海拔较低处利用有利的局地环境和零星河谷地可种植青棵、马铃薯。但是本区西部多大风和风沙,是青藏高原多大风区,给牧业生产带来危害。应该指出的是,在高原亚寒带中,有一部分地区,如北羌塘、阿里北部和通天河河源以西平均海拔高度4800-5100米的地区,全年均不出现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气温日较差十分明显,为15-19℃,甚至可达23C℃以上。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以固态形式降雪、霰、冰雹为主。这一地区具有高原寒带于旱气候特征,冬春多大风,酷寒,气候十分恶劣,无农作物,植被稀疏,贫瘠,目前几乎无开发利用价值。?

(2)高原温带。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东段一线,为高原温带与高原亚寒带的气候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这条界线南北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从生产实践来看,此线以北,为广阔的高寒地区,以牧业为主,粮食作物如青棵、小麦等基本不能成熟,但此线以南粮食作物基本上能成熟。另外,这条界线大体上也是有无天然森林以及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高原温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中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年楚河流域有较宽阔的河谷,还有青海涅水、黄河流域。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海拔高度2700-3700米,>10℃的天数50一150k不等,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西部要比东部干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青棵、豌豆、油菜等,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种植小麦能获得高产,局地小气候比较温暖可种植喜温作物,灌溉有明显增产效果。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和低温冻害。?

(3)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的气候。青藏高原东南隅海拔很低,气候异常温暖湿润,具有热带北缘、亚热带气候的特征,不同于高原气候。藏东南为喜马拉雅山南翼外缘低山地区,谷地多在1000米直至百余米为热带北缘山地。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寒冷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气温远较同纬度地区高,全年日平均气温几乎均>10℃。这里气候异常温暖湿润,低处为热带常绿雨林、季雨林,可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农作物一年三熟。这一地区气温等值线和降水等值线多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谷地及其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背崩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可达2500一3000毫米,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环流形势,使区内的气温远远超出同纬度的气温,因而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热带的最北地区。这里冬季十分温暖,比同纬度东部地区气温高3-5℃,干季降水虽少,但云雾绕绕,湿度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为生长。本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且春温低于秋温,表明该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程度十分明显。本区降水丰沛,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呈线性递增,最大降水高度约在海拔3500米处,南部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湿舌沿雅鲁藏布江向北伸入高原,构成一个狭长的多雨带。由于降水日数多,平均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易酿成山地灾害。尽管本区气候丰富,但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及其支流的谷地可耕地甚少,限制了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和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如果位置偏北,则长江流域少雨干旱;偏南则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 再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冬季风阻滞于高原以北,使我国西北内陆冷高压势力更强,并使冷空气南下的途径偏东;使位于高原南面的印度比其东西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夏季,青藏高原阻挡了西南季风深入北上,使大量的来自印度洋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一部分掠过高原东南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我国西北地区则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干旱少雨。?

另外,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其涡源就在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存在,它可以使高原上空的大气产生热力对流,这种热力对流能使高原上空的云泡汇集,成为云团、云区或云带,最后在南支西风急流的吹送下,以跳跃式的水平运动方式移出高原,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量降雨。

1993“5.5风暴”

这是一位西北气象工作者当时的工作记录:“今天风和日丽。 下午2时许,骤然狂风大作,飓风卷起沙石尘土,形成一堵约400米高的沙尘暴壁,自西向东扑来。 瞬间最大风速34米 /秒,风力达12级。 20分钟内天地一片漆黑,能见度降为零。沙尘暴壁由下往上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的沙尘,可以清晰的看到沙尘中飞舞的纸片和塑料袋处在高空;第二层是橘红色的沙尘,狂沙翻飞的剧烈了许多,密度也大了不少;第三层是黑褐色,每层有球状尘团剧烈翻滚,发出沉闷的轰鸣……”

这不是爆炸的景象,而是1993年“5.5”黑风暴纪实。1993年5月4日,这场特大沙尘暴从新疆西部边境出发,途径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这场风暴就像爆炸后的蘑菇云,剧烈翻滚,飞沙走石。当时无论室内室外伸手不见五指,狂风呼啸,仿佛天塌地陷,末日来临。不幸的是,人们对它的到来毫无防备。

每年的5月,河西走廊的农民就会开始备耕,而1993年,这里的春天要比以往温暖很多,使土地完全处于干燥和疏松的状态。5月3日,在四千公里以外,这一年最后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在中亚的卡拉库尔乎一带生成,并迅速南下。在穿越了新疆几处大的风口之后进入了河西走廊,而在开始,它并不引人注目,河西地区所有的气象台站和甘肃省气象台都准确地预报了这次天气过程。

5月4号的时候,金昌气象局做出的预报结论是——第二天金昌市有5到6级的西北风,伴有沙尘天气。

实际上,当时5月5号当日一直到下午都是晴天,中午以后天气还特别热。

事后,国家气象局的专家从 5月5日中午12点的气象卫星云图上发现,在酒泉、张掖西面的祁连山里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局部,有一个极不起眼的小白点,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破坏力的气团正在剧烈地发展。

据专家介绍说,这种中尺度云团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上升运动,由于这种上升运动可以把大量的沙子输送到天空,它最强烈的时候是从14点到16点,也就是午后地表增温最强的时候。”

到下午两点,致命风暴进入河西走廊的中段,此时被暴晒之后的戈壁滩开始向空中散热,而风暴的核心区最低温度已经达到零下55度,空中和地表开始迅猛的热力交换,更增加了风暴的滚动速度和它的破坏力,此时风力增强到10级,沙墙抬高到100米,沙尘暴中最为强烈的黑风暴形成了。尽管气象卫星记录了这次风暴的全过程,但在当时,河西地区的气象台站却无法及时地得到这些资料。

下午3:42,黑风暴到达甘肃金昌,最不幸的事情是在黑风进城的时候发生的。风暴选择了一个它最不应该通过的地点,当时这是堆放着34万吨粉尘状的工业尾矿,只在一瞬间就被抛上了天空,沙墙的高度一下子超过400米。

天空只在一瞬间就完全的黑了下来,在5月5日这天下午,金昌经历了两次共31分钟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因为灾难发生在上班和上学的时间,所幸还没有人员伤亡,而此时风暴继续向东南方向挺进,对更多的人来说,灾难还没有开始。

沙尘暴的下一站是武威,5月5日下午16:30,是武威的小学校开始放学的时间,不少孩子开始回家。

16:45 黑风暴冲进了武威市区,只在一瞬间它就把武威的白昼变成了黑夜。黑风刮着太迅猛,娃娃们回家迷了路。

武威二坝区新中村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必经一条水渠,在黑风到来的时候,新中小学15个7岁上下的孩子,刚刚走到这里,悲剧发生了……当时,正是放水浇地的季节,渠水流速很快,1.1米的水深对7岁的孩子来说,是灭顶之灾。

17点 整 沙尘暴转战古浪

17点50分 沙尘暴 闯入景泰

19点26分 沙尘暴袭击宁夏中卫……

5月6日,恣意玩耍的沙尘终于欣然收住脚步,炫耀起它丰硕的战果。仅仅在5月5日下午的4个小时里,它就穿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的18个地、市,在金昌、武威、古浪这几个县里,造成了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影响范围达到一百万平方公里,更有37万公顷耕地因黑风带来的沙土掩埋而绝收。这次的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6个亿。然而,比起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伤痕,却是微不足道的。

其他沙尘暴灾害: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

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

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

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

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2010年3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今年首次发生强沙尘暴,部分县市出现黑风,一些当地群众称最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截至19时,和田市区还是昏黄一片。18时,强沙尘暴已至策勒县,预计21时许到达民丰县,覆盖范围达500多公里。

2010年3月19日18时,新疆南疆盆地北部和东部、青海中北部局地、甘肃中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出现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内蒙古额济纳旗、海力素、临河、乌拉特中旗及青海冷湖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强沙尘暴。

2010年4月24日下午12时许,自“93.5.5特大黑风暴”后十七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整个河西走廊,14:30左右到达酒泉,16:00左右到达张掖,19: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2010年4月24日午19时09分民勤县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最大风速达18.4米/秒(8级),瞬间极大风速28米/秒(达10级),最小能见度0米,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截止发稿时仍在持续。据预报大风沙尘暴天气还将持续3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