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兴开车回湖北汉川汾水镇怎么走?

2.康熙时期的所有黄河水患的时间,地点

3.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的任务和部署

嘉兴开车回湖北汉川汾水镇怎么走?

汉川市汾水镇_汉川汾水镇天气情况

驾车路线:全程约575.1公里

起点:嘉兴市

1.嘉兴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40米,左转

2) 行驶110米,直行进入迎宾大道

3) 沿迎宾大道行驶640米,右转进入中环南路

4) 沿中环南路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嘉桐线

5) 沿嘉桐线行驶2.6公里,右转进入锦霞路

6) 沿锦霞路行驶2.4公里,左转进入中山西路

7) 沿中山西路行驶70米,过右侧的京润大厦约220米后,朝苏州/G15W方向,左转进入秀洲互通

2.沿秀洲互通行驶630米,过秀洲互通,直行进入常台高速公路

3.沿常台高速公路行驶66.6公里,朝上海/北京/南京/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苏州北枢纽

4.沿苏州北枢纽行驶930米,过苏州北枢纽约1.6公里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5.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101.3公里,朝泰州/南京/北京/G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70米,过广陵枢纽,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7.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65.1公里,朝扬州(北)/淮安/北京/G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8.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1.0公里,过正谊枢纽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9.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150.4公里,过主线跨改移翻身路桥,朝南京/G25/连云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王兴枢纽

10.沿王兴枢纽行驶1.1公里,过C匝道跨宁连公路桥约220米后,直行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11.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84.8公里,朝青岛/南通/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灌云北枢纽

12.沿灌云北枢纽行驶1.1公里,过古泊河大桥约1.4公里后,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13.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85.7公里,在岚山区/莒南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岚山立交

14.日照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岚山立交行驶1.3公里,过汾水西桥,左转进入岚山西路

2) 沿岚山西路行驶790米,右转

3) 行驶30米,到达终点

终点:汾水镇

康熙时期的所有黄河水患的时间,地点

1662年大洪水的灾情部分重要记载已在雨情、水情两节中引用。在这样异常的暴雨和洪水袭击下,黄河中游主要支流、黄河北干流、黄河下游干流、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广大地区,以及淮河干流洪泽湖以南高宝湖至江苏里下河地区,都遭受严重水灾。由于特大暴雨笼罩地区尚不祗黄淮两个流域,所以汉江和漳卫河同时也有水灾记录。其中汉江灾情严重。黄河总督朱之锡在《河防疏略》卷十四中曾报告说:

今岁(康熙元年)阳侯(指水神)肆虐,自夏徂冬,北直、河南、山东、江南(今江苏、安徽)无时无地不以巨浸滔天,怀襄洚洞之势频呼叠告。臣数月以来,虽焦唇茧足,差檄四驰,而无如百川交涨,人力之经营已瘁,天河之泛滥无休。

首先,在黄河中游各主要暴雨中心地区,在长历时大雨和大暴雨的袭击下,出现了城垣、公署、佛寺(在黄土地区这都是最坚固的建筑物)和民窑“俱倾”即普遍倒塌的灾害。陕西、甘肃、山西多处都出现山崩地陷,井泉满溢,平地水涌,墙屋和桥梁倾记殆尽,漂没人家无算,人畜溺死者甚众的严重灾情。在这样情况下,人民或者僦居破庙,或者相率逃亡。由于禾稼尽伤,盐池被害(斗盐涨价至一两二钱),确实无法生活。

大暴雨下势必产生异常的径流和洪水。所以诸谷皆溢,渰(淹)山走陆,河水泛滥,沃壤化为巨浸。经河、渭河等近河民田被淹,村庄被冲崩塌,河两岸交通断绝。一些河道流路迁徙。径、渭、北洛诸河都发生决溢灾害。汾河、沁河、涑水河、伊洛河也都泛溢。民居田禾大量受淹。山西徐沟县(今清徐县汾河左侧,在太谷县北)三河同时涨发,平地水深丈余,县城四门壅塞。灾情严重是为一例。

黄河北干流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河道向东摆动。自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北干流特大洪水,山西荣河县汾阴睢上建筑物受到破坏后曾有所恢复,历次河道变化虽遭冲蚀,但是重要建筑秋风楼及门殿一直仍在。及至康熙元年秋季特大洪水发生,这些遗存建筑物完全被冲没于黄河。荣河县旧址在今万荣县荣河镇,濒临黄河东岸,汾阴睢及建筑物今已不复存在

黄河干流决溢灾情极为严重,记载甚详。康熙元年夏季,下游已有多处决溢。至秋,曹县石香炉和中牟黄练集大决尚未堵复。八月特大洪水到来时,十七日又决曹县牛市屯,溃北堤东泛灌入鱼台县城,官署、民居尽多倾塌,沿途农田受淹。二十三日再决兰阳(今兰考)高家堂,水围县堤,四野泛滥。而曹县石香炉决口口门迅速扩大,大部分洪水由此泛溢。与此同时,沁河决溢,武陟、原武、阳武(今原阳)、东明等地平地行船,民居田禾淹没。汴水决溢,开封、陈留、扶沟等县城垣水浸,四野行舟,乡城楼房倾圯无数。黄河南北泛滥,淮河流域也同时出现大洪水,自河南西华、商水以下沿沙河向东,直至江苏淮、扬地区,黄淮交涨,一片汪洋。民间庐舍,漂没几尽,麦禾无收无种,灾情更为严重。

汉江也同时大水,灾情甚重。谷城八月大水至城门外。钟祥许家堤、草庙、真君庙、臼口四处八月溃决。潜江聂家滩溃。京山番林垸、聂家滩并溃。天门、汉川汉江溢,天门舟行城上(经实地调查考证及测量,1662年大洪水天门最高水位和1935年最高水位相近)。宜城、荆门、兴国、江陵、沔阳等江汉之间地区及对岸松滋都遭受水灾。黄河北面的漳卫河八月二十七日也大水平堤。

四、结论

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结合现代观测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雨情、水情、灾情、天气形势和气候变迁背景,并以邻近流域情况和现代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相验证,可以确知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发生了一次异常的特大洪水。

此次特大洪水,在夏秋季60天大雨的后期,为从八月初九开始、到二十五日为止共17天的大面积特大暴雨所形成。黄河的许多重要支流如渭河、泾河、北洛河、汾河、沁河、涑水河、伊洛河以及龙门以上的北干流都有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发生。潼关以下黄河出现特大洪水。

黄河下游自八月十七日开始,至二十七日止也有特大暴雨发生。现在北金堤滞洪区正笼罩在雨区之中,金堤河也有大洪水。黄河干流洪水,八月十四日到达河南开封,十五日到达山东曹县。高水位持续十五六昼夜。南北决溢泛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严重受灾。

从降雨落区、雨区面积、降雨历时及降雨强度和洪水过程与决溢情况综合分析,这次洪水的总洪量和总输沙量,比以前做过较多研究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特大洪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特大洪水可能更大。

主要文献摘录

[1]康熙元年五月秦州属县大雨,至十月乃止,禾尽伤。两当县迅雷七日,暴雨山崩(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廿四)。

[2]康熙元年六月廿四日至八月廿八日*雨如注,连绵不绝,城垣、公署、佛寺、民窑俱倾。山崩地陷,水灾莫甚于此(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3]康熙元年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渭水泛涨,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民田近漆、渭多没于水(雍正《武功县后志》)。

[4]康熙元年自三月至九月雨连绵不止,官署、民舍、县城、乡堡皆圮,河水泛滥,沃壤化为巨浸,漂没军民堡二,人畜溺死者甚众(乾隆《周至县志》卷十四)。

[5]康熙元年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又霖雨四十余日(乾隆《咸阳县志》卷廿一)。

[6]康熙元年八月大雨五旬,民居倾圮,泾河水涨,漂没人畜,绝渡者十日(乾隆《泾阳县志》卷一)。

[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清水河涨,诸谷皆溢(乾隆《三原县志》卷九)。

[8]康熙元年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诸水泛滥,渭水冲崩南岸数村,绝渡半月(康熙《临潼县志》卷六、雍正《高陵县志》卷四)。

[9]康熙元年*雨七十余日(康熙《咸宁县志》卷七)。

[10]壬寅八月*雨如注,旬有六日。会省、郡、邑及村堡、民舍尽圮,而是城没于隍若干丈(乾隆《富平县志》卷八)。

[11]康熙元年大雨日夜不绝四十日,屋无新旧皆漏,灶底生蛙,驱之不绝(咸丰《澄城县志》卷五)。

[12]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平地水涌,漂没人家无算(雍正《渭南县志》卷十五)。

2006-12-01 15:10回复

松辽平原

5位粉丝 7楼

[13]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渭水溢(乾隆《华阴县志》卷四、光绪《三续华州志》卷四)。

[14]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洛渭溢(道光《大荔县志》卷三)。

[15]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嘉庆《中部县志》卷二)。

[16]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水(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1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洛、渭皆溢(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

[18](康熙元年)题免延安府属之延长县逃亡并洪水推漂人丁六千零(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19]康熙元年六月延安*雨弥月(赵尔巽《清史稿》)。

[20]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嘉庆《略阳县志》卷五、光绪《宁羌州志》卷五、光绪《凤县县志》卷九、康熙《城固县志》卷二、光绪《定远厅志》卷廿四)。

[21]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诸谷皆溢(道光《宁陕厅志》卷一)。

[22]康熙元年大水(嘉庆《安康县志》卷一、乾隆《兴安府志》卷廿四、嘉庆《白河县志》卷十四)。

[23]康熙元年*雨(民国《镇安县志》卷十四)。

[24]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弥月,二月中旬雨至九月中,无数日霁者,禾稼无成(乾隆《直隶商州志》卷十四)。

[25]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康熙《汉南郡志》灾祥)。

[26]康熙元年二月中旬雨至九月中,无数日霁者(乾隆《雒南县志》卷十)。

[2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合省皆然,泾、渭、洛涨,诸谷皆溢,渰山走陆,平地水涌,漂没人家无算,行旅皆绝,泾、渭绝渡者十日(康熙《陕西通志》卷三十)。

[28]康熙元年秋七月,大雨滂沱,连绵数月,民房城垛多有塌毁(康熙《吉州志》下卷)。

[29]康熙元年秋*雨四旬不止,庐舍倾圮十去八九(乾隆《稷山县志》卷七)。

[30]康熙元年七月雨至九月初方止,城中片溢,平地泉涌,城垣庐舍塌毁甚多(光绪《荣河县志》卷十四)。

[31]清顺治十二年,黄河肆啮,寝楼正殿,尽没洪涛,基址广袤,鲜有存者,只遗秋风一楼及门殿一座,诸文籍碑记悉沉溺残废不可考。至康熙元年秋,水灾滋甚,盖尽所为者而没之(民国《荣河县志》卷廿二)。

[32]康熙元年八月大雨霖,自初九至二十五大雨如注,昼夜不绝,墙屋倾圮殆尽(雍正《猗氏县志》卷六)。

[33]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民国《闻喜县志》卷廿四)。

[34]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如注者半月,连绵四旬。城垣、庐舍十倾六七,盐池被害,斗盐一两二钱(康熙《解州志》卷十二)。

[35]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如注者半月,墙屋倾圮强半,人多僦居庙宇(乾隆《安邑县志》卷十一)。

[36]康熙元年八月、九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城垣半倾,桥梁尽圮,山有崩处,庐舍十坏六七,民有溺死者(光绪《永济县志》卷廿三)。

[37]康熙元年壬寅*雨四旬,山崩润徙,坏民舍(乾隆《平陆县志》卷十一)。

[38]康熙元年八月*雨两旬(乾隆《芮城县志》卷十一)。

[39]康熙元年八月*雨弥月(康熙《临晋县志)卷六)。

[40]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城垣半倾,桥梁尽记,山有崩(雍正《临汾县志》卷五)。

[41]康熙元年秋八月*雨二十日,坏城垣庐舍无数(康熙《沃史》卷二)。

[42]康熙元年八月曲沃,太平大雨(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十四)。

[43]康熙元年三河涨发,平地水深丈余,四门壅塞(光绪《徐沟县志》卷一)。

[44]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弥月,汾水泛涨(道光《阳曲县志》卷十六)。

[45]康熙元年八月大雨伤稼,开封、归德、怀庆所属(同治《河南通志》卷五)。

[46]康熙元年秋*雨三十日(乾隆《灵宝县志》卷六)。

[47]康熙元年秋七月*雨四十日,沁河决,平地行舟,淹没民居田禾(乾隆《原武县志》卷十)。

[48]康熙元年八月沁河决,大堤南一带尽淹(乾隆《阳武县志》卷十二)。

[49]康熙元年秋八月雨六昼夜始止。沁水溢,河渠突涨,月余始涸(康熙《东明县志》卷七)。

[50]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霖雨,河水泛溢(康熙《开封府志》卷六)。

[51]康熙元年八月初旬汴水溢,霖雨连绵,城垣水浸数尺,四野行船,乡城楼房倾圮无数(康熙《陈留县志》卷三十八)。

2006-12-01 15:10回复

松辽平原

5位粉丝 8楼

[52]康熙元年黄河水溢,遍野行舟,秋霖雨累月,禾大伤,至二年正月始种麦(道光《扶沟县志》卷十二)。

[53]康熙元年壬寅大雨水(民国《夏邑县志》卷九)。

[54]康熙元年八月*雨七昼夜(乾隆《洑州志》卷一)。

[55]康熙元年秋八月*雨,倾民房屋,八昼夜始晴霁(同治《清丰县志》卷二)。

[56]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至廿五日*雨七昼夜(康熙《朝城县志》卷十)。

[57]康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后雨大河发,水与杞县堤平。本院力督官民,躬冒风雨,防守帮筑者十五六昼夜(指开封附近,(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58]康熙元年八月十五日河水骤长,又兼十七、十八至二十七日*雨如注(指曹县附近)。大河白浪滔天,风狂漾涌,其汪洋澎湃之势较五月再涨之水更数倍矣(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五)。

[59]康熙元年八月内*雨连旬,民居衙舍半为倾倒(乾隆《长治县志》卷廿一)。

[60]康熙元年五月*雨至于秋九月,沙河决西华葫芦湾,商水杨家湾、平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漂没几尽,无麦禾(宣统《项城县志》卷三十一)。

[61]康熙元年八月,黄河水溢,泛滥于南,与沙河堤平,西华河决葫芦湾,商水河决杨家湾,二水横流,漂民庐舍不可胜数,城不浸者三版,河水之决无大于此者(乾隆《商水县志》卷十)。

[62]康熙元年夏秋大水,八月颍水溢(民国《淮阳县志》卷八)。

[63](康熙元年)总漕林起龙疏称,秋雨连绵,黄淮交涨,洪水狂发,堤岸冲决。……至秋洪水陡发,淮扬竟成泽国,一望汪洋。无可收拾(康熙宋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64]康熙元年六月河决黄练集,淹没田庐无算,城西南北三面皆水,兼*雨月余,城乡崩缺(民国《中牟县志》卷一)。

[65]康熙元年七月大雨,渭水没民田舍,汧水涨,绝渡十日(乾隆《宝鸡县志》卷十六)。

[66](康熙元年)五月初一日,巳时起至申时止,黄水陡长五尺五寸,又酉时起至初二日辰时止,又长三尺,共长八尺五寸,将旧时坍断,水入月堤之内……于新堤东头漫开水口一十八丈(指曹县石香炉)〔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又据《淮系年表》表十一(漫入微山湖)〕。

[67]康熙元年五月黄沁水溢,漂没东南田庐畜产无算(道光《武陟县志》卷十二)。

[68]康熙元年六月河决开封黄练口,淹祥符、中牟、阳武、杞县、通许、尉氐、扶沟七县(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69]康熙元年六月河决清河县王家营颜河口(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0]康熙元年六月河决祥符步李寨及中牟、阳武各处(光绪《开封县志》卷六)。

[71]康熙元年河决原武、祥符、兰阳县境,东溢曹县,复决石香炉村,之锡檄济宁道方兆及董曹县役,而赴河南督塞西阎寨、单家寨、时和驿、蔡家楼、策家楼诸决口(《清史稿》宋之锡传)。

[72]康熙元年七月沁水溢,灌入御河,浸没民田甚众(《豫河续志》)。

[73]康熙元年秋浮雨,河决杏树口,庐舍漂没(《通许县志》)。

[74]康熙元年决武陟之大村(《淮安府志》)。

[75]康熙元年单县决瞧龙寺,复决黑龙潭、黄冈等处(《行水金鉴》)。

[76]康熙元年河决睢宁孟家湾口入湖(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7]康熙元年河溢宿迁下古城、茅茨湖淤塞(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8]康熙元年八月河水泛溢,兼以大雨浃旬,大堤以北淹没秋禾数百顷(康熙《考城县志》卷四)。

[79]康熙元年八月十七日河决牛市屯口,水大至,溃北堤入城、官署、民居多圮(牛市屯在曹县)(乾隆《鱼台县志》卷三)。

[80]康熙元年壬寅河水围城堤,八月二十三日河水决高家堂,水围县堤(康熙《兰阳县志》卷三)。

[81]康熙元年河决归仁堤,入洪泽湖,南河分司吴炜擅开周桥,淮大泄,黄水逆入清口,旋冲决翟家坝,流成大涧九条,其水东注高宝湖,高邮堤决。阅十七载而后治(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82]按原武南岸小潭溪,康熙元年河患非常,河堤内外相平,小潭溪溃决距大河四里之遥,而河势正行,并无旁射,不过滚滩水为患耳(崔维雅《河防刍议》卷二)。

[83]武陟沁河之下封村,中牟黄河之黄练集二处,虽塞工易施,必须夫料辐辏,昼夜兼工方可尅期底绩(八月大水时,下封、黄练集两处决口均未堵复)(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4]秋分以后,涨水非常,全河入决口者以十之八(八月大水时,石香炉决口仍未堵复,而且大量跑水)(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五)。

[85]南北两岸倾经秋水创残之后,河身改徙,新险倍增。……近又江南一带桃、宿、淮、扬所在漫溢(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6]淮黄交涨,高过堤岸,不时西风大作,根脚酥软,以至漫卸。……水势异涨,南北湖、河内外交攻,不特土堤埽箇悉被冲蛰,即砖石崖岸亦也一处不漫激欹卸。……虽东堤一带泄水闸洞尽皆开通,无如水头日长,西风大作,沿堤而过,除先经搪御外,水落之后仍有缺口六处(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87]秋雨连绵,黄淮交涨,洪水狂发,堤岸冲决。……季家堤等处冲决(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88]今岁(康熙元年)阳侯肆虐,自夏徂冬,北直、河南、山东、江南(今江苏、安徽)无时无地不以巨浸滔天,怀襄洚洞之势频呼叠告,臣数月以来,虽焦唇茧足,差檄四驰,而无如百川交涨,人力之经营已瘁,天河之泛滥无休(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9]康熙元年七月淇县沁水溢,浸入民田甚众(同治《河南通志》卷五)。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的任务和部署

针对不同目的,服务不同领域,用不同精度,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全面部署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图6.1)。

6.3.1 继续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的地质灾害普查(1∶10万)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677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编制防灾预案,从根本上切实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务

1)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查清地质灾害或隐患的分布状况,进行地质灾害区划;

2)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条件、危害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3)积极为地方减灾防灾服务,协助地方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4)开展信息集成与综合研究,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不同诱发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确定各诱发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临界值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山区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研究,研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5)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档案,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工作部署

地质灾害普查区域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县(市)为基本单元开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国山区与丘陵区及其过渡带面积677万km2,共计1583个县(市)。按到2005年,国土大调查将部署完成700个县(市)的调查,面积约208万km2。

2004~2005年,完成84个县(市)地质灾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个县(市),469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6.3.2 开展平原区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

在平原区,针对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展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之前,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内陆盆地等地区共计16.1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共计13.9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

6.3.3 开展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6~2010年,在14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150万km2,以缓变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20万km2)、6个重大工程区和重要经济区带,为减少灾害损失、保证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重点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和评价。

(1)主要任务

1)编制“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2)制定“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3)开展14个大区和6个重点工程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进行风险区划,提出防治建议;

4)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进行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陇东青南地区、秦巴山地区、川东-鄂西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区、南水北调西线、西气东输、宝成输油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8~2010年,进行湘西-黔西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区、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辽东-北京北山区、汾渭地区、江汉地区,中俄输油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线、汉川天然气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3)各区基本情况

1)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区:

a.吕梁山以西黄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区。本区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为垄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

b.陇东、青南滑坡泥石流区。西秦岭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相对高差在1000~2000m之间,中高山地形。岩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组为主。西礼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类和黄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区。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石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间。

d.川东、鄂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间。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地貌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强烈。降水丰富。岩石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断裂发育。

图6.1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图

图6.1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图

f.青藏高原东缘滑坡、崩塌区。本区以高、中山为主。变质岩、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纬向、华夏、经向、歹字型及新华夏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又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在600~1400mm之间。

g.横断山滑坡、崩塌区。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从高山为主到中山为主,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基岩软硬相间。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在400~2000mm之间,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气候垂直分带也很明显。

h.藏东南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夏秋季节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动断裂带发育,两岸地形陡峻、岩层破碎,冰川堆积物特别丰富,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又十分强烈。

i.辽东-北京北山泥石流区。该区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山区。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性强、范围广、规模大、灾情重。沟谷型泥石流以大中型为主。泥石流灾害点12.4万处,泥石流密度7.9个/100km2,造成13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北京北山1950年、1969年、12年、16年和17年的几次性泥石流,共造成213人死亡。

2)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区:

a.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张家港、江阴、南通、盐城、启东、东方、大丰、杭州、嘉兴、湖州、宁波、温州等。长江三角洲第四系厚达200~300m,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含水层厚度各地不一,从十几米到百余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最早发现地面沉降、危害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以南累计沉降量超过1000mm的地区约300km2,超过200mm的地区近1万km2,在区域上连成一片。总损失近35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b.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平原区,面积14万km2,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超地下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其中又以京、津、冀、鲁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地面沉降直接导致华北平原滨海低平原区地面标高损失,造成铁路路基下沉、风暴潮灾害加重;由于影响泄洪,致使地面长期积水、厂房被淹;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受损,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被破坏;由于地面沉降,引发了多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由于地面沉降,使本地区经济愈发展灾害损失便愈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全球气温上升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再加上地面沉降,时刻威胁着河口滨海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低海拔地区人类的生存。因此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c.汾渭地区。汾渭盆地地裂缝带,自六盘南麓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宽近100km,长近1000km。地面沉降主要在关中盆地的西安和山西太原。受构造控制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活动断裂以近东西向,北东东和北东向为主,盆(谷)地中松散沉积物分布广泛,以第四纪冲-湖积层和黄土堆积为主,黄土具有弱—强湿陷性,含水层分上下两层结构,即上部为潜水,下部普遍分布承压水,承压水头一般是数米,个别达数十米。榆次市地裂缝已造成81幢建筑物受损,18处公路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3115万元。

大同市较大规模的地裂缝有10条,总长度已超过34.5km,造成建筑物毁坏,道路、桥涵、地下管道开裂,铁路扭曲变形,直接经济损失15650多万元。西安市截止1995年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面积为145.5km2。太原市地面沉降中心在晋阳湖、吴家堡一带,最大沉降量为3700mm,经济损失在数千万元以上。

d.江汉地区。江汉平原沉降区包括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华容县、安乡县、南县、洪湖市、岳阳市等。地貌类型为平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约170m,主要为砂、砂砾石层与粘土、砂粘土交互层,潜水含水层不发育,主要为承压水,承压水含水层富水程度在平原中部较强,至边缘逐渐减弱,水位埋深在0.4~3.0m之间。抽水引起建筑物变形破坏。

3)重大工程建设区: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②西气东输工程区;③宝成输油管线沿线;④中俄输油管线沿线;⑤涩宁兰天然气管线沿线;⑥汉川天然气管线沿线。

6.3.4 开展重要交通干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4~2010年,完成2.5万km铁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其中包括拟建西部铁路约1.6万km,复线铁路建设约0.7万km,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铁路沿线约0.2万km。

完成20万km山区省级以上公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完成拟建1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1∶5万地质灾害调查。

铁路沿线两侧调查范围:保证铁路安全运营,重点是铁路涵洞和隧道。

高速公路沿线两侧调查范围:保证公路安全运营,重点是公路涵洞、隧道和桥梁。

(1)主要任务

1)编制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2)制定1∶1万~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3)开展2.5万km铁路沿线和1.8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进行风险区划,提出防治建议;

4)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据我国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2005年将拥有铁路7.5万km(西部地区1.8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2万km;拥有公路160km,其中高速公路2.6万km。2010年,铁路将达到8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3万km,高速铁路5000km;拥有公路180万km,其中高速公路3.6万km。铁路建设重点在西部地区。

为此,应优先安排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调查。

1)铁路调查部署。

①西部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km,包括:?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中越通道昆明—河内段,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西北至华北新通道: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西部区内铁路: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

②已有铁路复线建设沿线约0.7万km,包括:成昆复线(1110km)、南昆复线(660km)、黔桂复线(600km)、渝怀复线(580km)、宁西线西合复线(950km)、皖赣复线(520km)、包西复线(920km)、包兰线西段复线(560km)、兰青复线(190km)、青藏线西格段复线(810km)。

③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铁路沿线约0.2万km,包括:宝成铁路(700km)、青藏线格尔木—拉萨段(1300km)。

2)公路调查部署。①完成20万km山区省级以上公路沿线1∶5万(重点地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②完成拟建1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万地质灾害调查。

6.3.5 开展重点城市和人口密集区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6~2010年,在座国家重点建设的人口密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的6座矿业城市开展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1)主要任务

1)完成座国家重点建设城市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开展风险评价,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2)完成东北地区的7座矿业城市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3)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到2005年,全部完成700个县(市)的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

2005~2010年,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带为重点,开展系统的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在省会级城市和沿海重要城市逐步部署。推进东北地区矿山城市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程,力争取得明显效益,加以推广。

(3)调查区情况

1)国家重点建设的人口密集城市。本规划以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表6.1)列为此类。

表6.1 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 单位:万人

续表

2)矿业城市。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许多城市都是因为矿业开而由小到展起来的,辽宁省的阜新、抚顺、鞍山及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矿山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有的城市已经面临着矿产枯竭等问题,即使部分城市矿产依然丰富,也同样面临着长期开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这类城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开展矿山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对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3.6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集、数据管理、综合处理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能够有效、快捷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使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和综合处理的标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质灾害调查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为实现野外集、数据传输、数据综合及信息服务的地质灾害调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础。地质灾害调查系统主要由野外集系统与室内桌面处理系统组成。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1)基于地质调查移动计算机,选用掌上机或平板电脑,集成GPS技术、移动数据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模型,建立野外数据录入系统、调查点定位系统、数据移动传输系统、野外素描图编绘系统及多媒体影像编录系统。

2)建立野外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供野外调查线路设计、野外调查工作部署、野外调查数据接受,野外数据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标准体系

建立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指标体系,规范区划方法和表达形式。

6.3.8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或标准、规范体系

完善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形成规范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

6.3.9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制度,明确调查周期、调查内容、调查责任和资金来源,以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