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六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

2.华莱士布洛克为什么会预言全球将会变暖?

3.气象特征

4.湖北冬天最低气温多少度啊?冬天多穿什么衣服啊?

5.世界上最热的一年是哪一年

6.1近几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2气温升高的原因与危害

80年代天气预报记录_80年代气温记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英国伦敦气象台的科学家宣称,自1850年开始有可靠的世界气温记录以来,本世纪80年代是全球最热的10年,而1990年则是全球创记录的最热年。

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科学界一致认为,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

日光通过大气层射向地球,地球向空间辐射出长波辐射。而二氧化碳可将大量的长波辐射吸收,从而减少了地表热量向空间辐射损失,使得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增加地表气温。人们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在过去的10万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植物的自然消耗,大致保持着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为280PPm(即百万分之二百八十),它恰好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生存,也不会使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可是,近几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高,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

五六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在东莞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东莞本地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近五十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东莞气候已呈现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日照减少、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发生,大暴雨、强雷暴、高温、灰霾等灾害天气多次出现,“秋老虎”和暖冬天气越来越明显。2003年的台风“杜鹃”造成我市3人死亡,30人受伤;2006年7月14~17日的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已在悄然改变东莞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我市公共安全、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取综合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东莞气候变化特征

随着东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东莞的地表性质发生了改变,大量的水泥和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等,有效地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地表含水量也随之减少。随着东莞人口、工厂、车辆的增加,各种燃料的燃烧增多,空气中的粉尘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也非常有利。东莞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1. 平均气温升高

从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在80年代以前,东莞年平均气温变化缓慢,而80年代以后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经连续18年偏暖,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后,气温升高更为显著。从1957年开始有历史纪录以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20个年份之中,有19年出现在1987年以后。2002 年平均气温高达23.6℃,为历史最高记录。

2. 相对湿度降低

平均相对湿度由1959~1985年的76.5%下降到1986~2006年的73.6%,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出现在80年代中期以后。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0%,出现在1959年,最小值为71%,出现在1995年。

3. 日照时数减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由1963~1969年的2161小时减少到1985~2006年的1910小时,减少了251个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大值为2320.8小时,出现在1963年,最小值为1558.1小时,出现在19年。

4. 能见度下降

从历年平均能见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以前能见度几乎都在18公里以上,而进入80年代以后,能见度迅速下降,2006年平均能见度下降到9.3公里,为历年最低。

气候变化对东莞的影响

1. 极端异常天气增多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莞极端异常天气增多。东莞已经连续20年出现暖冬,高温(大于35℃)天气也显著增多,“秋老虎”现象明显。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灰霾现象日趋严重,能见度降低。

1.1 东莞连续20年出现暖冬

从历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以前,冬季气温变化平缓,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气温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市已经连续20年出现暖冬。

除了暖冬以外,我市高温(大于35℃)天气也显著增多。从历年高温天数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高温天数一般在10天以下,从80年代中期开始,高温天数急剧增加,一共有16个年份高温天数大于10天,都出现在1986年以后。

我市“秋老虎”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从80年代开始,历年10~11月(秋季)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共有9个年份平均气温超过23℃,都出现在1990年以后。

1.2. 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的资料分析表明,东莞的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5月25日,莞城地区出现局部性大暴雨,03~04时一个小时的雨量达109.3毫米,刷新了东莞有气象记录以来1小时雨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造成局部地方严重内涝;2006年7月14~17日我市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石龙自动气象站录得日最大雨量达到399.6毫米,为有历史纪录以来的第二高值,这次暴雨过程造成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损失,寒溪河内涝严重。高温天气增多,导致雷暴强度增加,强雷暴频繁发生,致使一些建筑物以及电子设备遭雷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每年都有人员因雷击死亡。

2006年5月21-22日我市大暴雨,寮步广场前一辆货车被淹在隧道里,仅露出车顶

1.3. 灰霾现象日趋严重

随着东莞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快速发展,人口和汽车增多,城市污染进一步加剧,灰霾天数也明显增多。

1957到1989年的33年里一共只出现了12天灰霾天气,而90年代灰霾天数已经达到25天,进入2003年后,灰霾天数急剧增加,2003年灰霾天数为121天,此后年灰霾天数就一直超过120天,到2006年达到最多,为192天。伴随着灰霾现象的日趋严重,我市能见度逐年下降,到2006年平均能见度只有9.3公里,为有历史以来的最低值。

2. 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

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本身就很复杂,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个综合系统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而造成。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得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异常灾害天气频繁出现。以东莞近几年的天气气候为例:2004-2005年出现秋冬春的连续大旱,为近年罕见;2006年雨量达到2412.4毫米,为有历史纪录以来雨量最多的一年;2006年9月上半月我市出现四场暴雨,其中有三场大暴雨,总降雨量达到了506.6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大值;2006年11月份雷暴日数达到4天之多,为历史同期最大值。这些小概率的预报是目前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难点。

3.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渐进的,但却是不可逆转的,它虽然不像一次灾害天气过程造成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它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却是难以承受、持久的严重影响。目前我市的气候监测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气候变化与各行业的相互影响研究还有待加强。从国内外监测数据和我们现有的资料评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气候带北移、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增多、新不断产生等等,同时气候变暖也使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旱涝增多,冷暖加剧,天气更加恶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环境、健康、能源、水、城市规划、保险、农业等各行业。

3.1. 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受到暴雨、雷暴、大风、灰霾、雾、高温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暴雨使地面打滑、积水,冲跨路基,产生低能见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英国曾统计过,雨雪天气交通事故比晴天要多25%;在美国每年680万起交通事故中,20%发生在雨、雪或冰雪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夏季高温引起路面温度升高,也容易造成机动车爆胎,导致车毁人亡事故。大雾影响视程,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以东莞为例,2006年7月14~17日我市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东部快速路被淹没,导致交通中断。特别是随着我市高等级路的长度、密度和车辆增长率、数量都已跃居全省前列,交通气象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3.2. 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暖加剧昆虫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也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带来的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还将不断地被发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爆发的SARS就是最好的例证。

灰霾天气增多,空气中有害的颗粒物也增多,可直接或诱发呼吸道、肠胃等疾病,滋生各种、细菌。日照减少又使佝偻病增多,对人们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3.3. 对能源水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增多,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所需能耗进一步加大,供电、供油、供水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莞年用电量一直位排在广东省第一位,供电形式非常紧张。据调查,我市用电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7月和8月,而2月份用电量最少。我市一般6月下旬开始受副高控制,高温天气增多,用电量也逐渐增加。

气候变暖也使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汽车用油量增多,近年几度出现的汽车用油紧张的局面就是一个例证。

高温天气的增多,也使城市的需水量进一步加大。据统计,东莞人均水量只有322立方米,不仅低于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与广东省人均水占有量2594立方米也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的供水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东莞空中水非常丰富,如果以年均1770毫米降水量计算,每年来自空中的水就达到近4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储水,如何利用一些设施引导收集处理雨水加以利用,也是一个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举措。

3.4. 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在东莞建设生态绿城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气象更是密不可分。首先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气温升高,而水景和绿化能有效的降低温度,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需充分考虑绿地面积,即城市的发展与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其二,城市的功能区规划与环境适宜性的分析,如城市主导风是什么,有污染的产业不适宜规划在上风方;如果某地域风速较大,则有利于污染的扩散,较适宜作为产业发展带。其三,城市建设是否能适应已经产生的气候变化及带来的恶劣天气的影响,如越来越多的强降雨对城市道路和排洪系统的影响,强雷暴对电子设备、高楼建筑的影响等。

3.5. 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对保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月到9月汛期期间,一般是由雷击、大风、台风、暴雨以及因暴雨引起的突然性塌方造成。随着大暴雨、强雷暴、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对天气敏感的一些产业,保险业的风险也有所增加。据平安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统计:2006年财产损失赔偿主要因暴雨引起,尤其是7.16大暴雨,仅此一场暴雨平安保险就支付了一千多万元。2006年因需保险理赔到气象局开气象证明210人次。

3.6. 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也会对东莞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日照减少,可以减缓农作物的生长;暴雨引发洪涝,使农作物受灾严重,鱼塘淹没;气温偏高,使花期提前,农业病虫害增多。以东莞拳头产品荔枝和香蕉为例,长时间的低温、高温、阴雨、大雾以及酸雨对其生长非常不利。

华莱士布洛克为什么会预言全球将会变暖?

以南京为例,简要说明当时的寒冷程度。

1、冬季极端最低气温

统计显示,南京在1955年、17年、1991年冬季,最低气温分别达到-14度,-13.1度,-13.1度,历年的极端气温振幅很大,故一年的寒冷无(ye)法(xu)预示来年的寒(wen)冷(nuan)。

1992年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低于-10度的严酷天气,最低为2011年的-9.4度。从极端气温来看,近年的寒冷与五六七十年代相比确实是小巫见大巫。

2、寒冷和严寒天数

极端最低气温有可能是由个别寒潮所造成的,故统计寒冷和严寒天数更为严谨。

寒冷日:日最低气温低于0度。

严寒日:日最低气温低于-5度。

60年代~80年代无论是严寒还是寒冷天数频次都较高,90年代冬季偏暖,05年以后寒冷天气又逐渐增多。有的学者认为,除了全球变化(暖)的大趋势外,还有一个小的周期,冷相位的到来抵消了变暖的效应,这是最近若干年冬季变暖趋缓的原因。

3、负积温天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流动较缓的水面的冰层厚度与负积温有很大关系,负积温是指日均气温低于0度的天数的日均气温相加,例如,本周七天的日均气温分别为0,-2,-3,-6,-3,-3,-5,则负积温为-22摄氏度,冰层厚度可以达到4cm~7cm。

负积温达到-100摄氏度,冰层厚度可达到10cm以上,人就可以在冰面上通行。

可见,如今的负积温天数显著下降,河水冻结的概率降低。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冷的2011年,死水结冰的厚度达到了4cm左右,其他年份几乎没有连续上冻的出现。

总结,近年的冬季与六七十年代的冬季相比,确实温暖不少,但比92~04年连续的暖冬稍冷,这不仅与全球变化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城市化,气候周期有关。

气象特征

测定,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 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据 英国伦敦气象台的科学家宣称,自1850年开始有可靠的世界气温记录以 来,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最热的10年,其中,1990年是全球创纪录的最热年。

那么,为什么全球气候会有变暖的趋势呢?经过多年的记录、观察 和研究,科学界一致认为,是由于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大家可能见过温室吧,通常温室由大面积玻璃窗构成,大气中二氧化碳 的作用,就类似温室玻璃窗的作用。

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很容易通过玻璃, 将室内晒热。被加热后的室内则辐射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不容易穿过玻璃 散射出去,这样,太阳能的一部分以热能形式被保存在室内,使地球表面升 温形成温室。人们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大自然的正常变化,它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由零下18T 上升到零上15t,这个温度,使当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能够生存。

但是,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全 球变暖步伐加快。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 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但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 化碳,而且由于它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 因而最受关注。

湖北冬天最低气温多少度啊?冬天多穿什么衣服啊?

松嫩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了其各地在气候上的差异,就总体气候特征相对而言,干湿的差异要大于温度的差异。

松嫩平原的气候总体上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典型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松嫩平原地处亚洲大陆东部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两个过渡季节相对较短,升温和降温速度都比较快。第二,南北方向上东西部差异较大。松嫩平原气候要素的分布虽受纬度的影响很大,但在许多的气候要素中都表现出南北方向分布上的东西差异性。尤其是降水和蒸发量,东西差异表现明显,在气候上表现为西部干旱而东部湿润。

一、主要气候特征

(一)气温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松嫩平原多年平均气温为3.8℃,最高年平均气温为5.3℃(2003年),最低年平均气温为1.8℃(1969年)。温度自西北向南递增,大部分地区在2~6℃。7月份的气温最高(见图1—2),月平均气温22.7℃,并且南北差别不大,一般在20~25℃,极端最高气温为41.6℃(泰来县1968年7月22日);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8.7℃,南北差别较大,南部为—4℃,北部为—30℃,极端最低气温为—47.3℃(嫩江站1951年1月4日)。全区无霜期在115~160 d,每年10月中旬从北向南开始结冻,至翌年4月从南向北开始解冻,冻结深度1.5~2.4 m。农作物生长期10℃以上的积温一般为1000~3600℃;积温的变化由南向北递减。日照时数为2200~3300 h。

图1—2 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变化图

(二)降水与蒸发

松嫩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57 mm,最大年平均降水量为646.4 mm(1957年),最小年平均降水量为303.01 mm(2001年)。降水量分布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由东向西降水量递减,西南降水量最少。随降水量减少,气候也由东部的半湿润气候过渡为西部的半干旱气候。东部高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 mm,干燥度在0.9~1.2,属半湿润气候;西部年降水量在350~450 mm,干燥度为1.18~1.45,属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水量在350~500mm(图1—2),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98.1 mm,最大年蒸发量为1783.7 mm(1982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247.8 mm(1957年);全区蒸发量自东北向西南递增,东部高平原蒸发量在1150~1500 mm,西部在1600~1150 mm(图1—3)。

二、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

(一)年降水量的变化

以统计区内主要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作为分析松嫩平原气候的基础资料,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1951~2004年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蒸发量和气温变化如图1—4,图中绘出了近50多年来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蒸发量和气温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降水量总的变化是略有减少的趋势,不过减少的幅度不大。

从5 a降水平均值绘制出的年际变化曲线图1—5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出现两个降水较多的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两个降水较少的时段,降水量总体呈现略有减少的周期性波动势趋,目前仍处在第二个降水较少的时段中。从10 a降水平均值看,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平均值为535.3 mm,90年代为493.8 mm, 50 a减少了41.5 mm。

图1—3 松嫩平原降水量、蒸发量等值线图

(二)年蒸发量的变化

全区年际蒸发量变化在950~1950 mm,一年四季中以春季的蒸发量最大,尤其是5月份,是全年蒸发量的峰值月。从主要观测站10 a平均蒸发量变化曲线图(图1—5)中可以看出,蒸发量50 a来略呈上升趋势,这与气温、降水和日照几个主要气候要素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降水少,日照多,蒸发量大这一相关的气候要素在分布上的特点最终决定了松嫩平原的气候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形成了西部干旱,东部湿润的气候特征。从10 a蒸发量平均值变化看,50年代蒸发量平均值为1392.4 mm, 90年代蒸发量平均值为1449.1 mm,50 a蒸发量增加了56.7 mm。

(三)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的趋势,周期性变化相对较弱。这种上升趋势的增温幅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温度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图1—5是松嫩平原主要观测站10 a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年平均温度有一定的阶段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气温气温较低,70年代至80年代气温开始升高,8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加快。目前是处在5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10 a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是,20世纪50年代平均气温为3.0℃,90年代的平均气温为4.6℃,50 a气温升高1.6℃。

图1—4 多年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变化曲线

图1—5 10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变化曲线

世界上最热的一年是哪一年

截止到2019年12月8日,湖北最低温度是-18.1℃。

湖北历史上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三甲,全出现在一月下旬的“大寒”期间。依次为是17年1月30日的-18.1℃、1969年1月31日的-17.3℃、1956年1月23日的-14.9℃。

湖北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

湖北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7年1月30日)。

扩展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湖北省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自19年以来,气温连续14年处于高位,1998年、2006年和2007年的平均气温均为历史最高。

气温上升对流域地表水影响明显,旱涝灾害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湖北段年径流量呈小幅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还导致湖北省湿地面积减少,水质下降,湿地面积和功能发生变化,生态脆弱性增加。

其中洪湖、恨湖、梁子湖和龙眼湖的面积在21世纪初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47%、28%、27%和45%。受水位变化的影响,部分湖泊湿地已转变为人工湿地,如草本沼泽或养殖场,降低了蓄洪功能和湿地碳汇功能,威胁生物多样性。

百度百科-湖北

1近几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2气温升高的原因与危害

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

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2℃,比工业化前最暖的年份(即1850~1900年)高出0.6℃。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十年的平均气温都比前一个十年高出0.1℃,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在不断加速。这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继续,而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的短缺、生态失衡、极端天气的增加等等。

全球变暖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例如,温度升高导致了冰川和冻土的消融,增加了海平面的升高和洪水的风险,降水量发生了变化,导致干旱和洪灾的更多发生。同时,全球变暖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某些物种甚至会灭绝。因此,我们需要取行动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世界五大高温天气纪录:

1、卢特沙漠(71℃)

据世界气象总局纪录显示,目前世界上所出现的最高气温纪录是出现在90年代伊朗境内的卢特沙漠之中,曾检测到71℃的超高气温,这里也是被称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世界上没有一处能与之相媲美,人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根本就不能生存。

2、澳大利亚荒原(69.2℃)

在2005年澳大利亚一荒原之中,曾是被检测到过69.2℃的超高气温,也是排在世界十大高温天气纪录的第二位,69摄氏度的高温绝对是会让人崩溃的一种天气。

3、中国火焰山(66.7℃)

西游记中所记载的火焰山是真实存在的,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之中,这里也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没有之一。曾检测出的最高气温为66.7℃,这里常年不下雨,每年夏天的平均气温都是在40度以上。

4、利比亚阿济济耶(58℃)

阿济济耶是利比亚的一个城市,此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之一,在1922年的时候,当地气象站在这里是检测到58℃的极热天气。

5、美国死亡谷(56.7℃)

美国最热的地方就是位于内华达州之中的死亡谷了,在死亡谷中基本上是没有生物的存在,因为这里是太热了,也根本就不存在水,所以动物基本上都是被热死。在1913年的时候,这里被检测到的最高气温为56.7℃,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卢特沙漠

1.最年来的变化情况: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明显增加,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增温幅度范围介于0.56℃到0.92℃之间。其中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最近30年的增温趋势尤其强烈。

在过去的1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也已明显升高,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8℃,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夏季变化很小。中国1951~2004年期间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温幅度高得多,也比近100年来的平均增温趋势强得多,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变暖更为明显。值得说明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其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国多数地面台站记录的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国家级台站附近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占全部增温的39%以上。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保留着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很明显,仅为每10年0.05℃,比国家级地面站观测的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地面台站记录的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消除了城市化的影响,中国最近半个世纪地面气温仍呈较明显的增暖趋势,这和迄今报道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城市化影响以后,不论中国还是全球陆地平均的地面增温速率,可能都要比目前报道的数值来得弱些。这一判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人们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1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学家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的地面气候要素演化过程。常用的温度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平均气温和全国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的变暖还没有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中国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在中国东部尤其明显。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在全国平均的温度序列中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的近现代增温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因此,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表明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现代的增暖是十分异常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过去1000年或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非常确信地认为,20世纪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

2.危害和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原因

导致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