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徐州的历史

2.10月18日沛县关于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

3.盘点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10个战争

江苏徐州的历史

徐州沛县明天天气_沛县天气预报今天

1.徐州历史: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徐州即为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为开发利用汉文化,组织成立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筹建修复了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2.与徐州有关的历史名人

"徐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揭晓 (附名单)

徐州日前评选出了十位历史名人。他们(以时代先后为序)是:彭祖(尧舜

)、徐偃王(西周)、项羽(秦末)、刘邦(西汉)、解忧公主(西汉)、张道

陵(东汉)、刘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现代)。

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全程冠名

,铜山县张集镇、徐州迅达车辆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电信天翼3G杯“徐州十

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自8月3日启动以来,经过媒体宣传、读者推选、专家学

者的反复论证,适当考虑到入选名人朝代和角色的分布、历史成就与贡献等因素

,最终确定了徐州十大历史名人。

相关链接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767岁(一说800余岁)。事

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又据《楚辞·天问》

:“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

得到帝尧赏识,受封于大彭(今铜山县境内)建国,始称彭祖。彭祖的主要业绩

是:一建立大彭氏国,由大彭氏国扩展延续继而开始谱写徐州(彭城)的建城历

史(公元前586年);二是开创了华夏饮食文化,亲烹“雉羹”;三为教民以“术

”养身。彭祖功业遗产,成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诞。西周时徐戎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后汉书·东夷传》称

:“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

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其事

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博物

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

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

以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

庭抗礼。作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

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3项羽

项羽 (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苏宿

迁)。楚将项燕之后。少时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

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

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率兵

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

王,定都彭城,为家乡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

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于乌江自刎。人称项羽是

一位“失败”的英雄。

4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

今属江苏)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起兵称沛公,初属项梁

。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率军入关。前206年,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得到秦人拥护。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他

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战争。前202

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

央集权制度。先后灭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控制

;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

央集权的巩固。

5解忧

解忧(前120—前49),即刘解忧,西汉楚王戊之孙女。建元三年(前138年),

为对付匈奴,武帝决定联络西域大月氏和乌孙。乌孙位于匈奴右侧,有骑兵18万

。太初中(前104-前101)汉“复以楚王戊孙解忧为公主”嫁乌孙王。王死,从乌

孙俗,嫁肥王,后又嫁狂王。匈奴发兵讨乌孙。解忧请汉支援。汉发兵15万,五

道并出,与乌孙兵两面夹击,大获全胜。乌孙有倒向匈奴迹象,解忧一面要汉出

兵1.5万至敦煌,呈准备出击之势;另一方面派侍者冯嫽持汉节作其使,行赏赐于

西域各地,说动新乌孙王愿意降汉。后,解忧所生之子继乌孙王位,“众心皆附

”。解忧70岁时,携乌孙3人返回京师,后二年死。

6张道陵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因其创立的“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

”,故又被人称为“张天师”。汉代沛国丰邑(今徐州丰县)人,传为汉初功臣

张良后裔。张道陵少年熟读《老子》及河图洛书,后入太学,研读儒家五经,举

为“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出任巴郡江州令。因悟沉浮仕途无益年命之

理,便辞官隐居洛阳北邙山,修长生之道。朝廷数次征召,皆不从。顺帝时(125

—144)携弟子入蜀,居鹤鸣山修道。精研炼丹术,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三

天法师正一”,创立“五斗米教”,此即道教正源。张道陵“白日飞升”后

,其子孙世代相传,道教教主皆以“天师”相称。丰县阿房村为张道陵故里,有

古碑记其事。

7刘裕

刘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420—422年在位。字德舆

,小字寄奴,彭城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贫穷,后为东晋北府兵将

领。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官至相国,封宋王。元

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手握东晋军事大权后,刘裕先后进行了两

次北伐,以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积功,刘裕被封晋相国、宋王。420年,禅晋建

宋,为宋武帝。

8李煜

李煜(937—8),字重光,徐州人。为南唐烈祖李升之孙、中主李璟之子。李

氏一族出唐宪宗李纯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脉。李煜高祖李志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

州。李煜作为皇子,自幼长于深宫,不知创业之艰、守成之难,唯喜书画诗文。

961年继位为国君时,南唐已处在宋太祖赵匡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5年宋灭

南唐,李煜与其小周皇后被俘解于汴京,开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后的“七夕”之

夜,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牵机药”毒杀。就在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经历了

从“人上人”到“阶下囚”的巨变。发而为诗,这便成全了李煜词俯视唐宋的巅

峰性成就。李煜词风,影响深广,悲忧缠绵,难以超越。

9李蟠

李蟠(1656—1728),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是科举考试取士历史上徐州仅

有的一名状元。幼承家训,年少聪颖,天赋过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

,三十六年(1679年)中进士。殿试卷《廷对制策》,文笔雄劲,气势磅礴。内容

涉及军政、吏治、河防、靖务等治国要略,见解独到。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

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撰修《大清一统志》,有“天朝第一人物”

之美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受乡试中舞弊案影

响流放沈阳,3年后蒙赐故里,吟诗作赋。此后终生未仕。李蟠的文章和墨迹非常

出名,在当时备受推崇,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室名师牛堂,徐州市人。美术教育家,中

国山水画一代宗师。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画,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

立艺术院学习,参加“一八艺社”。抗战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师从齐白石

、黄宾虹,曾在徐州艺专、徐州民众教育馆、重庆国立艺专、国立北平艺专任教

。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

职。有《李可染画集》等。擅山水、重写生,借鉴西画的明暗处理,创山水画黑

、满、重、亮的新画风,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10月18日沛县关于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

关于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

居民朋友们:

为准确排查风险隐患,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处置疫情、扑灭疫情,切实保障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现将有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检测时间

10月18日

社会面样时间为早晨05:00-12:00;其他管控区、封控区样时间为8:00-12:00。

二、检测对象

县域内所有城乡居民,包括本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临时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等。

以下人员不参加本次集中样点核酸检测:

1.48小时内接种疫苗的居民。

2.近期从外地来沛正在落实相应管控措施的人员。

3.苏康码赋黄码人员。

4.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请提前报告所在社区、单位,做好个人防护,前往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不要前往集中样点。

三、检测地点

1.普通人群在属地村设立的集中样点样。2.因涉疫风险苏康码被赋黄码人员,由所在村联系医务人员上门样;因未按规定频次参加核酸检测而被赋“黄码”的人员,尽快就近到便民核酸样点进行核酸检测。3.集中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按原方式进行样。

四、检测登记

1.本轮全员核酸检测可继续使用个人现场登记,也可以扫描徐州市全员核酸检测登记系统二维码登记。

2.建议广大居民提前登录徐州市全员核酸检测登记系统,准确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及手机号等,生成二维码截屏,在集核酸时出示个人信息二维码即可;老年人、小孩可由直系亲属帮助申请二维码并陪同样。未申请二维码居民可携带原件样;无原件且无直系亲属陪同的,请提前书写姓名、手机号码、号码,由现场工作人员协助录入。

五、注意事项

1.接受核酸检测是全民应尽的义务,必须全员参与、应检尽检、不漏一人。请广大市民朋友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出行安全。

2.样时携带个人有效件、手机,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主动配合测体温、扫场所码、查行程码及健康码,并主动出示本人“核酸样码”,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合理距离,不插队、不聚集、不交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及没有的儿童,由已注册生成样码的家人通过添加家庭成员的方式生成样码。请广大市民根据社区统一安排,提前准备好智能手机、或“核酸样码”,分时段有序前往样点进行核酸样。确因行动不便无法前往现场的,可提前向所在社区报告,社区将安排上门样。

3.各企业、工地、商铺和出租房要通知员工、租户全部到就近样点参加核酸检测。因参加本轮全员核酸检测导致误工的,用人单位不得作缺勤处理。

4.本次全员核酸检测不收取任何费用。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不参与全员核酸检测,扰乱秩序或瞒报、谎报、伪造信息的人员,将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未参加核酸检测且未及时补检的人员,其苏康码将被赋“黄码”。

5.请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出行安全,并照顾好老人、小孩等。

疫情防控,有责。敬请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感谢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附件∶徐州市全员核酸检测登记二维码

沛县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

2022年10月18日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10个战争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10个战争

1.涿鹿之战

战争时间:约5000年前。战争对手:炎黄部落(黄帝)VS东夷集团(蚩尤)。

指挥官:黄帝、炎帝vs蚩尤。

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华夏集团收复中原。

地点:河北张家口。

涿(zhuō)鹿之战(约4600年前),(相传)是中国远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部族联合同蚩尤部族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最终以炎黄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此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涿鹿之战发生在阪泉之战以后,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因此打的十分激烈,也留下了很多神话传说。比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有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等等的神话故事。先不管这些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的,咱们就单看这种语言里的威势,就能感觉的到这场战争的恢弘壮观。于是,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冀州”是我国之一,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这么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反映这场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妭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

2.牧野之战

战争时间: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

战争对手:周武王,姜子牙vs商纣王。

指挥官:周军4.5万人,商军70万。

战争结果:商军在王师面前自行崩溃了,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 。

地点:在河南省淇县。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周王朝的统治,开创了华夏文化的第一个盛世。

3.长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 。 战争对手:秦(白起)vs赵(赵括)。

指挥官:赵军45万、秦军60万,秦军大胜。

战争结果:坑杀40万降卒,赵军全军覆没,秦国伤亡二十余万 。

地点:在山西晋城市。

长平之战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秦国进占长平,坑杀赵国约45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则暗中换上名将白起,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秦国统一中国的障碍至此全部扫除,再也没有一支军队能和秦军一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4.巨鹿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公元前207年。

战争对手:章邯,王离vs项羽。

指挥官:秦军40万、楚军约5万。

战争结果:歼灭秦军20万,迫降20万。

地点:在河北省平乡县。

巨鹿之战是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与秦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战役。最终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秦朝主力尽失。巨鹿之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项羽在此战中破釜沉舟,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领导地位。在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

同时,刘邦游而不击,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了关中抢占地盘,并且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一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为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5.垓下之战

时间:公元前202年10月。

指挥官:刘邦,韩信vs项羽。

参战方兵力:汉军25-30万、楚军约10万。

结果:斩首楚军八万。

地点:安徽省灵璧县。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但是,正当 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于是,刘邦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 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因汉军背信弃义,在两军约定后撤期间,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大打心理战,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虞姬在四面楚歌中自刎,霸王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杀。楚军的战败,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延绵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汉王朝400余年的基业。

6.漠北之战

时间:公元前119年春。

指挥官:汉军(卫青、霍去病)vs匈奴军(伊稚斜单于)。

参战方兵力:汉军骑兵13万,步兵10余万。匈奴军骑兵12万

结果:歼灭匈奴主力9万余人,汉军损失了3万人。

地点:漠北蒙古。

漠北之战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在公元前119年)发生,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最艰巨的战役,战略目的是捣巢合围单于(chányú,匈奴族首领的称呼)。漠南、河西之战后匈奴单于率部远徙漠北,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当卫青、霍去病挥十余万大军,并分两路,在强大的后勤补给支撑之下,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区,奇迹般地千里奔袭匈奴腹地,用匈奴人最擅长的招法置对手于死地,并以果敢的执行力速战速决。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

7.昆阳之战

时间:公元23年。

指挥官:王邑、王莽VS刘秀(绿林军)。

参战兵力:新军43万vs绿林军1.7万。

伤亡情况:王莽军全军覆没。

地点:河南省叶县。

昆阳之战发生于更始元年(23年),刘秀指挥的绿林军与王莽的一场战役。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奉命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

城内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新莽也无可奈何,昆阳城仍屹立不动。公元23年五月底,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终于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新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六月初一,李轶、刘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汉军到达昆阳地区。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击,赢得了胜利。昆阳大捷使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不久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同时,绿林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縯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8.官渡之战

时间:199年6月—公元200年10月。

指挥官:曹操vs袁绍。

参战兵力:曹军2万vs袁军11万。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地点:河南省中牟。

官渡之战(199年-200年)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9.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指挥官:孙刘联军(周瑜,诸葛亮)vs曹军(曹操)。

地点:湖北赤壁。

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vs曹军20余万(称有80万)。

结果: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孙刘获胜。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胜利。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该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此战之后中国除在西晋经历短暂的统一,一直处于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动荡之中,由于缺少强大的中央,北方游牧内迁,五胡十六国,给华夏带来巨大的动荡。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少民的内迁,也为华夏族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大融合。

10.淝水之战

时 间 :公元383年11月。

参战方 东晋谢玄vs前秦 苻坚。

参战方兵力 :东晋北府兵8万vs苻坚嫡系30万,其他兵力50万。

伤亡:东晋五千人,苻坚嫡系部队全灭,其他兵力叛亡。

地点:安徽瓦埠湖。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的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八十余万敌军,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它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在公元383年,东晋军八万对阵前秦军八十万,由于前秦内部矛盾重重,民族成分复杂,且统一北方未久,统治基础不牢固,人心未附,军心不定,苻坚丞相王猛又死缺少主心骨。苻坚作战时又任用非人,使其虽在人数上拥有绝对优势,但在实际战斗中不堪一击。最高统帅苻坚色厉内荏,号称投鞭断流,但临阵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 鲜卑族的 慕容垂和羌族的 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 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 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